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0 浏览次数:48 类型: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 1. 读图《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 (1) 甲水域是(   )
      A . 大西洋 B . 印度洋 C . 北冰洋 D . 太平洋
    2. (2) 下列描述与该大洲实际相符的是(   )
      A . 黑色种人主要集中在该大州 B . 佛教主要分布在该大洲 C . 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D . 陆地面积最小的洲
  • 2. 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热乎乎的灶炕上取暖。他们是哪种远古时期的居民,房屋样式是怎样的(   )
    A .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 . 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C .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 . 半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 3. 下面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   )

    A . 世袭制、禅让制 B . 禅让制、世袭制 C . 分封制、郡县制 D . 郡县制、分封制
  • 4.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 . 确立县制 D .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 5. (2018八上·泰顺期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墨子 C . 老子 D . 韩非子
  • 6. 《史记》中能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 7. 《三国演义》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桂陵之战
  • 8.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 贾思勰——《齐民要术》 B . 祖冲之——圆周率 C . 王羲之——《兰亭集序》 D . 吴道子——《洛神赋图》
  • 9. 年代尺是记录历史上所发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选项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
    A . B . C . D .
二、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 10.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左图,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A点在五带中的带。
    2. (2) A、B两点的时间相差小时,A点在B点的方向。
    3. (3) 此图所用的定向法是
    4. (4) 判断A、E的地形部位名称。A;E
    5. (5) C点的海拔范围是。小河流过桥后的流向是
    6. (6) 某班学生组织一次春游登山活动,计划安全登上C地,线路①②该选择的是线路,理由是
    7. (7) 为了缓解缺水状况,拟从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庄,图示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引水源地,综合多种因素,水源地最合适,理由是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周室笼络天下的时候,尚且害怕外界的袭扰;抵御袭扰的措施,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

    ——译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译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三: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材料四:“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是什么制度?谈谈“周室”实行该制度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以什么名义号令诸侯的?这段材料又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据材料四、五,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分析秦朝、汉朝采取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
    5. (5) 综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括周代至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刘向《战国策•蔡泽见逐于赵》

    材料二:高祖曰:“……(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摘编自魏收《魏书》

    1. (1) 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什么改革措施?“商君”的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的效果?
    2. (2) 材料二中的“魏主”指谁?请根据所学知识再列举一项其改革的措施。材料二中的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