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25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章鱼是一种海洋肉食性动物,以捕食鱼虾为生。由于没有脊锥,章鱼的身体异常柔软,可以灵活地变形,为它的捕食活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在发现猎物时,章鱼会伪妆成一块长满苔藓的石头藏身在珊期的缝隙间,或者把自己塞进海螺壳里潜伏起来,等猎物靠近后,就迅速扑过去,用布满吸盘的触手缠住猎物,注入毒液使其麻痹,然后美美地享用一餐。

    1. (1)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应改为.

      应改为

    2. (2) 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潜伏②麻痹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飞机降落,C919的首飞机长和飞机总设计师紧紧相拥,现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B . 在文化产业领域,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不胜枚举 C . 孩子回家后,只要看到这些从动物园买回来的各种小物件,就会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希望能够再去看看。 D .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和阔的合作空间,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和考量,日本企图拉拢他们制衡中国只能是枉费心机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 . 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 . 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 . 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面对文化传承创新这张有难度的时代考卷,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好选择题,敢于做好应用题,还要精于做好综合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她        个体心灵、       、民族精神、         民众心智,          中华民族数千年坚教前行。

    A . 安顿 振奋 启迪 引领 B . 启迪 引领 安顿 振奋 C . 安顿 引领 振奋 启迪 D . 启迪 安顿 振奋 引领
  • 5.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B .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礼记》是道家经典之一,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C . 《马说》作者是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D . 《卖炭翁》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6. 名著阅谈。

    朱赫来一边想事情,一边把短烟斗从嘴里抽出来,小心地用手指按一按里面的烟灰。烟牛灭了。

    ……

    省党委的会议已经开了将近两个钟头。那秃头的家伙是铁路林木委员会的主席。

    他用敏捷的手指头翻弄着一叠文件,高谈阔论地说:“……大家看,就是这些客观原因使得省委和铁路管理局的决议不可能实现。我再说一遍,甚至再过一个月。我们也还是不能供应比四百立方米更多的木材……”

    1. (1) 本段文字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的第二部第2章。
    2. (2) 此章节写的是叛乱平息后,朱赫来等人此时不得不面对的另一种艰难处境:
  • 7. 综合性学习。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分享智慧”吧。

    1. (1) [扬国学精神]为营造活动的氛图,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原创一条宜传语。要求宜传语中含有“经典”一词。

      例:①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成长。

      ②用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2. (2) [晒百家观点]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槽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 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1) 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感天寒”一句。
    2. (2)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C . 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 .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里桥记

    (宋)刘光祖

    自泰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韩聘吴,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述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孔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就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茸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

    公命光租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聘:访。②勋庸:功绩③仿佛:相仿。 ④酾:疏导。⑤末:非根本的。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足( )
      A . 孔明又千载      没:去世 B . 其说虽          殊:奇特 C . 孰不怀古以今    图:谋划 D . 记其大者而其细  遗:含弃
    2.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②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

    3. (3) 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961年,一位名叫S. 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祥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③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住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 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 (1) 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 M.斯季绍夫发现的。 B . 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 . 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 . 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2. (2) 选文第(7)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①④②③
    3. (3) 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列数字) B .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作诠释) C . 如果在850 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D .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举例子)
    4. (4) 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 . 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 . 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 . 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片片蝶衣生

    镯 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超膀隨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凤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祥。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相,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彩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路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柄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徒,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蝴蝶花,静中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3.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在鼓浪屿游走时,作者因避近美丽的蓝蝴蝶花,内心由焦躁不安变得欣然。 B . 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 C . 第⑥段中.作者用三角梅、曼陀罗、合欢、月季与蓝蝴蝶花作对比,突出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 D . 第⑦段描写蓝蝴蝶花不俗不媚,在淡然的幽香中静默绽放,是为了表达对即使生长在乡野间,依然知足惜福,一身正气之人的赞赏。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打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蓝蝴蝶花美丽却安于平凡的惋惜之情。

    4. (4)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四、作文(50分)
  • 12. 走进七彩生活,人们常常发出“真好”的赞叹和感激,比如“有家真好,那里充满浓浓的亲情”:“有朋友真好,他们帮.我们驱赶孤独,带来快乐……

    请以《有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合你写作的词语.使文题完整;

    ②叙述出具体的事情,说真话,抒真情;

    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