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2-26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    )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②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发扬和继承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mài_________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yóu________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难道不是“天下第一好事”么?

    季羡林《有福读书,可慰平生》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mài进②yóu

         ④

    2. (2)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3. (3)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语“智慧、搬、我”的词性依次是名词、动词、代词。 B . 人类不只靠书籍保存智慧,但人类因既能读书又能写书而不断进步。 C . 括号里应填入的标点是分号,而且分号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 D . “书”字的最后一笔是“竖”,而不是“点”。
    4. (4) 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改正后工整地抄写在下面。
  • 2.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2. (2)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3. (3) 《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4. (4) 论及古诗中的“景与情与理”的融合,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两句比较典型。
二、阅读(45分)
  • 3.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B . 年与时(疾行,指迅速逝去) C . 非学无以广才(宽广) D . 意与去(岁月)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求学方面,只有摒除杂念、心无旁骛、宁静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 B . 立志方面,只有“淡泊”“宁静”,不受世俗的影响,才能明确并坚定自己的志向。 C . 成才方面,只有“立志”“勤学”“惜时”,才能增长才干,效力社会,奉献社会。 D . 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是诸葛亮在《诫子书》这部文集中的人生智慧总结。
    3. (3) 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语句,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感情。

      夫学静也,才学也,无以广才,无以成学。

  • 4.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笔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 , 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1. (1) 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 B .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 C .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 D .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3. (3) 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语句,体会孙枝蔚对儿子的感情。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 .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 . 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读书人是幸福人。 D .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 (2) 第③段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 (3) “读书人是幸福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说的“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如红豆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一生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连了。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任选一盏灯,完成下面的仿写。

      例:第一盏:灯下,母亲忙碌地做针线活,她积极面对困难,使生活的道路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父亲……

      第三盏:女同学……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 . 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制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 . 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 . 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3. (3)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加点词语,品味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5. (5) 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 7.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 孙悟空出生在东胜神洲的傲来国。 B . 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抓唐僧师徒目的是吃唐僧肉,自己去西天取经。 C . 五猖会是迎神赛会,可文中并没有具体描绘五猖会的盛况,反而详写了我背书的情景。 D . 《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其中的祥林嫂是作者集中刻画,并寄寓最深同情的人。
  • 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抡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②好猴王,一只手扯住,一只手去耳内掣出棒来,幌一幌,有碗来粗细。那罗刹挣脱手,举剑来迎。行者随又抡棒便打。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这一场好杀……

    1. (1) 补全故事情节:文中说,“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刹与孙悟空之间有何“仇隙”?
    2. (2) 结合语段分析《西游记》深受人们喜欢的原因。
三、综合实践(10分)
  • 9. 学校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任务。
    1. (1) 请你创作或引用一句含比喻修辞的格言作为此次活动的宣传语。
    2. (2) 下面是一幅有关读书的宣传画,请你说说看后的感悟。

    3. (3) 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写出反方辩词。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四、写作(50分)
  • 10. 任选一个题目写文

    ①作文题目:感谢你,我的(补全题目再作文)

    作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

    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志》中孙权曾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的确,善于与他人合作,从而形成合力,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和思考?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

    作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