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和早期...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3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古代两河流域人们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的。苏美尔城邦时期是多神共同创造;但是到了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时期,多神创造逐渐变为一神为主多神协助共同创造,或者干脆一神独立创造。这一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 政权更迭影响价值判断 B . 生产发展推动文明进步 C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 神话传说丰富历史研究
  • 2. 《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钵那(货币单位)。如果是吠舍辱骂婆罗门,就要罚款150或200钵那,首陀罗则要被处以体刑。此规定说明了古印度社会中四个种姓( )
    A . 职业世袭不能改变 B . 宗教等级界限分明 C . 宗教权利不平等 D . 法律地位不平等
  • 3.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但是,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说明( )
    A . 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B . 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 C . 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D . 私有制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4. 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
    A . 房屋建造 B . 谷物种植 C . 陶器制作 D . 牲畜饲养
  • 5. 下列关于世界古代文明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

    ③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由阿拉马字母演化而来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 6.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原始农业的产生 B . 铁犁牛耕的应用 C . 生产能力的提高 D . 水利工程的修建
  • 7. 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 . 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C . 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 . 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
  • 8. 图1是古巴比伦世界地图;图2是古希腊地理学家赫卡泰厄斯世界地图;图3是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的世界地图,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以赫卡泰厄斯的世界地图为基础,是约公元1世纪复原版,以幼发拉底河为中心,周边为前6世纪复原版。图1—图3所示说明(   )

    A . 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扩大 B . 梅拉准确描绘了罗马共和国疆域 C . 古希腊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帝国 D . 公元1世纪前全球建立了全球联系
  • 9. 在古埃及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而畜牧业仅仅成为辅助的生产部门。但是位于其南部草原地带的部落则大量蓄养牲畜,畜牧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活动。上述差异长期维持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B .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C . 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D . 人种与民族的差异
  • 10. “这儿没有建筑用的石头,也没有金属一类的矿藏可供开采……表面看来这一地区资源贫乏,但这里有幼发拉底河,还有很多芦苇……”材料描述的文明所发明的文字是(   )
    A . B . C . D .
  • 11.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某地居民每年只等待大河水涨,灌满沟渠田畴;水退后,他们随即播种,便可获得丰收……那里的居民只要把蚊帐拿到池塘里捞一捞,便有吃不完的鱼虾。在此基础上,该地居民(   )
    A . 传承了洪水与方舟的传说 B .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C . 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D . 编订了人类最早的成文法典
  • 12.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各国政治制度具有各自独特性的原因包括(   )

    ①社会经济发展使然     ②历史传承不同

    ③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     ④文化传统各异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3. 下图中反映了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
    A . B . C . D .
  • 1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 . 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 . 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 . 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 .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 15.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

    ——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材料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这种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文化遗址中呈现的经济和生活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 16. (2022高二下·四川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干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