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3-02-20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 1. 古诗文默写。
    1. (1) 独坐幽篁里,。(王维《竹里馆》)
    2. (2) 我亦无他,。(欧阳修《卖油翁》)
    3. (3)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一句,由个人推及所有游子,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4. (4) 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远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情只能靠捎话来表达的诗句是“”。
    5. (5) 暮春时节,韩愈看到万紫千红盛开的花木,有感而发,写下了《晚春》,请你准确地默写这首诗。

  • 2.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阅读,我们认识了为中国国防武器事业jū gōng jìn cuì___________、死而后已的邓稼先,聆听了闻一多先生kāng kǎi lín lí___________、激情澎湃的演说,感受了鲁迅先生亲切慈祥长者的一面。伟人有伟人的风姿,如日月当空,光芒耀眼,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但凡人亦有凡人的精彩,【甲】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不识丁却主动为迅哥儿买来《山海经》的阿长让人感动,临终前拖着病体送来香油和大鸡蛋的老王让人泪目,辛苦一生造出新屋却怅然若失的父亲令人心疼……这些小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也引导着我们向善、务实、求美。行走在阅读的路上,将漫长的岁月填充得饱满且丰厚。

    1. (1) 请把语段中画横线处的两个成语,正确、规范、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jū gōng jìn cuì        kāng kǎi lín lí

         

    2. (2) 请在【甲】处填写合适的句子,使文意上下连贯。
    3. (3) 语段主要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 3. 班级开展“走近经典——《骆驼祥子》阅读分享会”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 (1) 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祥子,林立同学做了一张关于他的人物档案表格,请你帮忙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姓名

      祥子

      性别

      绰号

      骆驼

      职业

      最大的梦想

      主要经历

      “三起三落”

      性格变化

      前期: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等

      后期:③(至少填两个词语)

    2. (2) 老舍说,“我的眼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可以烘托他”,阅读《骆驼祥子》时,同学们发现一些人对样子产生过影响,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他对祥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孙侦探    虎妞    小福子    曹先生    老马祖孙

      我选择

    3. (3) 小说以小人物的起伏沉沦,道尽希望与救赎的主题。大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李丰: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祥子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他的性格太懦弱了,被欺负时都不知道反抗,所以一步步堕入了深渊。

      刘强:我觉得是周围的人把他一点一点地推上了绝路,如果虎妞没有骗祥子,或者孙侦探没有敲诈他的钱等等,或许祥子的生活会是另一番样子。

      你和他们的观点都不一样,你认为:

    4. (4) 小说中独具特色的语言也是同学们研讨的热点之一,王亭同学写了一段话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里面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忙解决。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小说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平易质朴,具有浓厚的“京味儿”。首先,书中描绘的市井生活有北京特色,如门派众多的洋车夫、祥子拉车常去的地方、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等都透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书中的语言有北京特色,讲话带儿化音,爱用俏皮话歇后语等,“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如把腰部勒得细一些叫“杀好了腰”、叫“嚼谷”、叫“车份儿”,俏皮话“不用打一巴掌揉三揉”等,都鲜活而又富有生活的气息。这些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北京人独特的语言习惯,还能了解到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市井生活。

      ①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②请填写:叫“嚼谷”、 叫“车份儿”。

二、阅读(55分)
  • 4.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上睡大觉”。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1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他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饭。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去。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如今,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在农业科学创新方面,袁隆平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让人景仰。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心细幽默、随性自由的可爱老头。

    ⑦有一次他加班到晚上11点,回家后邀请爱人去游泳。临出门前,他特意带上一把小剪刀,爱人不解地问,带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渔民布下的许多渔网,夜里游泳万一碰着鱼钩,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爱人听了,心里幸福潮涌。

    ⑧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时,给学生上课,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他严肃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当书签呢。”

    ⑨他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_________的意思。

    ⑩如今,在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1. (1) 结合语境可以推测,第⑨段的“油炸”是意思。
    2.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的作用。
    3. (3) 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 , 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4)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的理解。
    5. (5) 2004年袁隆平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写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请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 5. 阅读

    材料一

    公筷公勺,你会使用吗?

    分食是中国餐饮的传统

    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许多场合,中国人是实行分食制的,一人一食,一人一桌。青铜器中的匕、勺、匙等,都可看作是用于分食的“公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商周,中国还没有今天常见的桌子,椅子,吃饭的时候主客席地而坐,食物放在低矮的食案或面前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今天仍在使用的“筵席”一词,其中的“席”字,本意就是草席或篾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战国末期,燕太子丹请荆轲吃饭,与他等案而食,可以想象的场景就是在两张食案上放置相同的饭菜,主宾两人各吃各的。这是太子丹对荆轲的礼遇。案高不足33.3厘米,案面也不会超过0.22平方米,成语中有“举案齐眉”一说,说明它的体量是不大的,否则举起来就比较麻烦。

    《史记·孟尝君列传》也记录了一个故事。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客惭,自刎。孟尝君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大佬,三教九流都可成为他的门客。他有非比寻常的政治眼光,待客也是相当有气派的,能与门客吃一样的食物。只是那个门客过于计较,过于天真,或者说有超前的“平等意识”,但最后因自惭而自裁。这个故事也说明先秦时期就已实行分食制了,如果像后来主客坐在一张圆台面上会食,就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

    唐宋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桌子、凳子、椅子等高足家具,这就为多人会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因为历经战争、灾荒、迁徙等,大家族、大家庭代代延续非常不容易,会食就被视为家庭和睦、子息兴旺的象征。明清以来,中国人还特别强调四代同堂之类的感觉,一个大家庭在同一屋檐下会食,气氛特别美好。

    _________

    古代中国采用分食制,也不是涵盖所有场合,一般出现在礼仪场合,主要是为了强调君臣、主客的秩序以及上下、内外之别。封建社会的秩序是十分要紧的,倘若僭越或者犯禁,就会脑袋搬家。现代社会强调平等、民主、和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分食制强调的是平等与饮食安全。

    但在家庭或亲密朋友聚会时,有人就认为公筷公勺多此一举,会影响欢宴的气氛。再从习惯上说,家里的长辈一般会通过夹菜、喂食这样的亲昵行为来表达对孙辈的关爱,年轻人之间也会通过给对方夹菜来表达特别的感情。

    一种历史悠久,适应范围普遍的习惯形成不易,改变更加不易。实行公筷公勺也相当不易。此次疫情期间,民众已经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性,分食制可以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中国合食的习惯是很难改的。不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在大、中、小学校,一直是采取分食制的,分食制从娃娃抓起,是个好办法。

    同时,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使用公筷公勺,在餐具的设计上,还要加强标识性和便利性。从现有的餐具来说,我认为在使用设计上已经相当合理了,但提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减少食客的误操作。

    (选自沈嘉禄《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好处有哪些?

    ⑴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可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混用餐具最大的隐患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在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⑵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如何做到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①用餐前,应主动配置公筷公勺。

    ②用餐时,应先使用公筷公勺取菜(汤),放置在自用餐具内,再以私筷私勺进行食用。

    ③使用公筷公勺应注意公共卫生,使用后应立即放还至原位,以便其他宾客使用。

    ④公筷取菜宜适量,不可将多取的菜返回盛器。

    ⑤用公勺公筷应夹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可用公勺公筷随意翻菜。

    ⑥餐后剩余食品打包或撤盘,应使用公筷公勺。

    ⑦集中用餐、来客接待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外出聚餐时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

    1.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食制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或者更早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B . 现代社会推行分餐进食是对古代传统的分食制的一种继承,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 C . 孟尝君与门客的故事说明了孟尝君有非比寻常的政治眼光,待客亦有讲究之道。 D . 推行分食制,使用公勺公筷既是出于安全卫生角度的考虑,也符合环保节约的要求。
    2. (2) 请给材料一的第二部分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文同学搜集到一幅使用公勺公筷的宣传海报(右图),请你说说它的设计有何创意。

    4. (4) 推行公勺公筷、分餐进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对他们各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社会管理部门:

      酒店餐厅:

      食客个人:

    5. (5) 家里开始使用公勺公筷,奶奶觉得太麻烦。吃晚饭时,奶奶又用私筷给大家夹菜了,请你写一段话劝说奶奶。
  • 6. 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书院

    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注】①稔:rěn,庄稼成熟。

    1. (1) 请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以军中多务    辞:   

      孤岂欲经为博士邪    治:

      鲁肃过寻阳    及:   

      勤惰自知    尔: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 (3) 【甲】文“治经”中的“经”指《易》《》《》《礼》《春秋》等书。
    4. (4) 根据情境,在空格处选择合适的称呼(填选项前序号)。

      鲁肃与吕蒙相谈之后,往拜蒙母。

      吕蒙:“大兄惠临寒舍,探望①(A.家慈    B.令堂    C.尊君),深表感激。”

      鲁肃:“如②(A.鄙人    B.舍弟    C.贤弟)不弃,你我便结为挚友,今后肝胆相照。”

      吕蒙:“甚善!”

    5. (5) 【乙】诗中说“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请结合【甲】文中吕蒙读书的故事来阐述这句话的含义。
三、写作(55分)
  • 7. 阅读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参照下列要求与表格中的写作小贴士,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题目横线处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写作小贴士:写出人物的精神

    抓住典型事例

    借助写作手法

    运用细节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

    体现性格、气质、

    品质或精神等

    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外貌、语言、动作、

    心理特点等

    描写为主,渗透

    抒情、议论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