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4节 二氧化碳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4节 第1课时 二氧...

更新时间:2023-03-17 浏览次数:57 类型:同步测试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 1. 人们常用模型来表示分子。如果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碳原子,则图中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
    A . B . C . D .
  • 2. 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时会使人感到窒息,原因是(   )
    A . 二氧化碳有毒 B . 二氧化碳有刺激性气味 C .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 .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 3. 人在储存甘薯的地窖中待时间长了会感到窒息的原因是地窖中(   )
    A . 氧气过多 B . 二氧化碳浓度大 C . 见不到阳光 D . 太潮湿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4.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通常条件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 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 C . 不易溶于水 D . 干冰能升华吸热
  • 5. 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有红、蓝两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中充有CO2 , 蓝色气球中充有空气,两个气球沉在杯底。小亮同学收集好一瓶CO2气体,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个气球竟然浮起来了,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请你判断哪一个气球会浮起来,并说明理由:。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6. 集气瓶装满某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A . ①或② B . ②或③     C . ①或④ D . ③或④
  • 7. 完善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反应原理:
    1. (1)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反应原理:。 
    2. (2) 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反应原理:。 
    3. (3)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反应原理:。 
  • 8. 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纸花变为红色的有Ⅰ和Ⅳ B . Ⅰ的作用:证明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 . 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Ⅳ中纸花变红,Ⅱ、Ⅲ中纸花不变红 D . 此实验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不是酸性物质
  • 9. 下列四瓶气体的存放及玻璃片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A . 光滑面朝上 B . 磨砂面朝上 C . 光滑面朝上 D . 磨砂面朝上
  • 10. 为证明某气体为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 B . C . D .
  • 11. 如图所示,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溶液变蓝

    ⑤溶液不变色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⑤
  • 12. 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 . 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 .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 . 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 13. 非洲的尼奥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1986年8月 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层湖水变凉而下沉,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 (1) 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进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2. (2) 逸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山谷向下扩散,是由于二氧化碳(填物理性质)。 
  • 14. 如图所示,把细木条作为横梁,在它的中间穿一个孔,固定在支架上。分别将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封口后挂在细木条的两端。调节它们的位置使得细木条保持水平。然后分别在图A、B位置剪了一个同样长的缺口,(假设气球不缩小,保持原来的形状)请问:

    最终细木条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如不平衡,端下倾(如平衡,忽略此问)。请你解释原因:。 

  • 15. 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老师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
    1. (1) 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2. (2) 小聪和小明受到老师的启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家庭小实验,并推测了实验现象。他们对图乙中“两支蜡烛谁先熄灭”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小聪认为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二氧化碳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3. (3) 实验证明小聪的观点是正确的。由上述实验得到启发:从意外失火的高楼中逃生的正确方法是(填序号)。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低头弯腰迅速移向门外

      ③打开窗户跳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