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安顺市六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

更新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运用(共36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ǎn)  伏(quán)  温(xún)    咄逼人(duō) B . (záo)   云(xiāo)  恿(sǒng)   差不齐(cān) C . 澈(chéng) 缥(miǎo)  粗(guǎng)  大相庭(jìng) D . 临(lì)    蓄(chǔ)   和(chān)   人听闻(hài)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 疲惫不堪        毛骨悚然         悲天悯人          语无论次 B . 耀武扬威        颠沛留离         轰轰烈烈          千钧重负 C . 心有灵犀        忧心冲忡         海市蜃楼          诲人不倦 D . 祸不单行        垂垂暮老         不期而至          怏怏不乐
  •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钦佩《荒野求生》中的冒险家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 , 总能乐观面对。 B . 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兀兀穷年 , 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C . 许多无名英雄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大无畏的精神真是可歌可泣 D . 爸爸笑着对明明说:“我出差这阵子,你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这真是让我刮目相待啊!
  •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在平时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 . 通过这次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激发。 C . 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D . 白云区各初中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 5. 将下面句子填在语段横线处,表达连贯的一项是(   )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渐渐沥沥地下着。可是只要琴声一奏起来,雨点似乎也活泼起来,他们是多么淘气啊!

    ①洒在行人的雨伞下

    ②洒得长长的小巷里一片湿湿的,发出亮光来

    ③洒到人家关着的窗玻璃上

    ④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①③②
  •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色的,还是金色的? B . 她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 C . 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今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 . 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最美的。
  • 7. 默写。
    1.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2) ,洪波涌起。
    3. (3)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4. (4) 请写出与战争相关的两句诗:
    5.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阐明了《论语》中“。”的深刻含义。
  • 8.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片段,完成练习。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守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事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有改动)

    1. (1) 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其中“他”是指庸医
    2. (2) 选文中的“他”与《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有什么不同?(各写出一点即可)
  • 9.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浅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学校组织了“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识读书标志】下图是该活动的宣传标志,请你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不超过 60 个字)

    2. (2) 【拟读书发言】假如你将在学校的主题活动上发言,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拟写发言稿。(要求: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的方法;不超过 150 字)

      材料一  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读经典,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理需要。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周国平说:“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体会人的伟大可以达到何种高度。”

      材料二  古代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3. (3) 【评读书观点】在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书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还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对此,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共54题)
  • 10.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下面两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 (1)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 . 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 . 三、四句实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 .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 (2)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 11. 这里是题干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有删减)

    (乙)

    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①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②,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 , 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③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拏空④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

    【注释】①铳chòng炮:火枪、土炮。②潦lǎo水:停而不流的积水。③蟠:屈曲,环绕。④拏空:凌空。

    1. (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暇甚

      ②意将入以攻其后也

      ③浅不

      ④乃霹雳拏空而

    2. (2) 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标两处)。

      家 人 尽 奔 登 楼 哗 噪 铳 炮 轰 然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转侧其中,身尽泥涂。

    4. (4) 甲文中屠户和乙文中的龙各自遇到了困境:屠户归途遇狼,缀行甚远,龙从天而坠,遭人逐。屠户和龙分别依靠自己的勇敢,谨慎,果断、忍耐一时,抓住机会,蓄势而发的方法摆脱了困境。
  • 1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①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揽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故称为“红树林”。

    ②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③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④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红树林的树皮中含有地单宁,可作鞣(róu)料和染料,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

    ⑤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

    ⑥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节选自苏宗棋《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1. (1) 第①段文字依次介绍了红树林哪三方面的内容?
    2. (2) 请根据第②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
    3. (3)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刚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13. 阅读《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完成下面三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因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 . 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 . 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 . 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 (2) 下列不属于第⑦段中“无用阅读”的一项是(   )
      A . 只是因为喜欢,在从城市下放到乡衬村劳动之余,一位青年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B . 铁凝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出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扉页上的题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C . 歌手李健闲暇时会读古诗,他几乎不读畅销书,读古诗让他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D . 家长强迫孩子读四大名著,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写作技巧,获得作文高分。
    3. (3) 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心武 B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 . 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是,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 . 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 14. 阅读《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回答下列问题。

    田野

    ①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很贫穷。一双黄球鞋穿一年,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由于自卑,我的学习更是一塌糊涂。因此,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鄙视。我曾经憎恨过那些嘲笑我的人,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前路迷茫,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②那是一个插秧的时节。我背着书包,逃学到家已是正午。父亲看了看我的书包,心里便明白了一切。我站在父亲的身边,等待父亲的训斥,甚至板子。父亲不做声。他坐在石磙(gǔn)上默默地抽着烟,紧拧着的眉心透露着一股缭绕不散的思绪,仿佛此刻不断升腾又弥漫开来的烟气。一袋烟抽完,父亲把烟袋锅在石磙上磕了磕,说:“把东西拿回屋,下午跟我下田!”

    ③我家的水田是在一个河洲上开垦的荒地。田埂里边是秧田,田埂的外边是河洲。秧田已经被父亲蹚得平整而柔软,踩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我与父亲开始插秧。秧田不大,天不黑就插完了。我和父亲把脚洗净,坐在田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夕阳西下,斜阳的余晖铺洒在刚刚耕作过的土地上,露出明亮而丰腴的光芒,河洲上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旺,许多蝴蝶、蜻蜓在上面飞来飞去。

    ④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一时间忘记了心中的不快和身体的劳累,跳到河洲上捉蝴蝶。蝴蝶好像有意跟我作对,当我去捉时,它们便轻盈地飞走了;而当我停下时,它们便又落到我面前的花朵上。我东跑西撞,一只蝴蝶也没有捉到。于是,我便懊恼地回到父亲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⑤父亲一边吸着烟,一边问:“不捉了?”我生气地说:“不捉了,那蝴蝶也太欺负人了!”父亲说:“蝴蝶没有错,而是你的能力不够。”我不服气地站起来,大声问:“我怎么能力不够?”父亲吐了一口烟,看着远方,低声而有力地说:“蝴蝶喜欢的是花儿,你要让蝴蝶喜欢你,你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朵花!”我一下子愣着了:老实巴交的父亲竟然说出这样哲理的话。“走,回家。”父亲再一次回归沉默,深深地吸完最后一口烟,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向回家的田垄。我看见,夕阳的余晖下,笼罩在父亲头上的烟气渐渐消散开来。

    ⑥第二天,我默默地背着书包回到了学校。当同学们再次用嘲讽和鄙视的眼光看着我时,我没有了原来的愤怒。因为,蝴蝶是没有错的。要想让别人看得起,我必须要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自此,我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全身心地学习。在学年期末考试,我第一次考到了年级第一名。当我走上领奖台,台下响起了热烈地掌声。那一刻,我流泪了,河洲上那片灿然盛开的野花在泪光中盈盈浮现。

    ⑦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天仍然刻骨铭心。不要埋怨上帝的不公,不要憎恨别人的嘲笑,因为,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你努力不够。谁想让花儿一般的蝴蝶翩然飞来,谁就应该先把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儿。

    (选自《少年文摘》,有修改)​

    1. (1) 阅读全文,以“我”为主人公,把故事情节补写完整。

      逃学回家——————接受教导——回归学校

    2. (2) 文章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些情节看出来的。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的含义,并结合实际生活,谈谈由此触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感悟。
三、写作题(共60分)
  • 15.   以下名言摘自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请从中选出你感悟最深的一则进行写作。

    ①谁也不能比善良仁爱的人们更优秀。

    ②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只有初衷与希望永不改变的人,才有最终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③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④“爱的力量有多大,恨的力量就有多大!”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