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吴圩片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 1. (2017·宁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体现了(  )

    A . 中国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 抗日军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英雄气概 C . 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 .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高寒地区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
  • 2. (2018·莱芜)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8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发生在(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解放战争时期 D . 抗美援朝时期
  • 3.

    下列图片能体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

    A . 图一 B . 图二 C . 图三 D . 图四
  • 4. (2020八下·耒阳月考)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得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是(  )
    A . 对手工业的改造 B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5. (2020九上·江门开学考)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 . 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 .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6. 202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早在筹建新中国时,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多党合作协商制度 D . 金瓶製签制度
  • 7. (2020八下·桦南期中) “…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执定,命运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所体现了我国实行(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C . 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D . “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 8.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 .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 股份制的生产组织 D .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 9. (2018·徐州) 《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
    A .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 .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 .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10. (2017九上·南雄月考)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
    A . 全境解放 B . 社会主义 C . 国家富强 D . 民族独立
  • 11. 1952年,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变成良田。这一现象从根本上说明了(    )
    A .   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 .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 .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 土地改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12. (2018八上·徐州期末) 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 . 大力发展重工业 C . 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 . 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 13. (2018八下·苏州月考) 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 . 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 . 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 14. (2019八下·尤溪期中) 照片能够形象的再现历史场景。对下图中的历史场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出现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 带来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C . 成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15. 国家统计局1953-1957年国民经济执行结果公报指出:“我们现在有了飞机、汽车、新式机床、发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等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
    A . 我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开始实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 . 实行“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D . 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16. (2021·安徽模拟) 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
    A .  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 . 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 . 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 . 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 17. 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

    A .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 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D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 18. 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五大”

    A . 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B . 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 . 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 .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 19. (2020八下·齐齐哈尔期末)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指(    )
    A . 改革开放道路 B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C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0. (2019八下·茂名月考) 下列表格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叙述正确是(    )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 .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 .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 .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
  • 21.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伟人共同的追求。
  • 22.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回首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回答问题。
    1. (1) 【政权巩固】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列举两项)
    2. (2)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3. (3) 【道路探索】“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体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哪一成就?
    4. (4) 【外交成就】“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的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为求劝解,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原则?
    5. (5) 请你谈谈新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国际地位?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经济

    私有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材料四: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 (1)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什么方针?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与哪一事件有关?
    3. (3) 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发生的哪一运动中的什么现象?
    4. (4) 材料四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5. (5) 从以上问题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乌兰察布史》

    材料二:宋朝政府设置南平军对当地(今重庆綦江、万盛、南川等地及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直接管辖,结束了少数民族各族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废除了农奴制的压迫,“以其地赋民”,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迁入大批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流、民族融合。

    ——摘编自李禹阶、管维良《三峡文明史》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时说)“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 发达地区无私支援、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努力下,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

    ——《习近平:我的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新华社2016年10月9日电)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朝南平军一带得到发展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 (4) 综上,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