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雅安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02-20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15高一上·襄阳期中)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 . 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 . 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 . 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 . 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2. (2017高三上·沈阳月考)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 .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 .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 3. (2018高三上·南充模拟) 战国民间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而宋开宝元年颁布诏令:“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两年后又诏:“诱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最后升级为“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并正式收入《宋律》。这反映出宋朝(  )
    A . 司法制度逐渐严苛 B . 土地关系流转加快 C . 理学思想深入人心 D . 宗法平民化的倾向
  • 4.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
    A .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 .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D .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 5. (2016高二上·长春期末)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6.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等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      (   )
    A . 具有比较民主的特性 B . 门第观念已开始显现 C . 相对公正合理的选拔 D . 随意性和主观意识强
  • 7. 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唐德宗
    公元779-804年
    唐宪宗
    公元805-820年
    唐文宗
    公元826-840年
    唐宣宗
    公元846-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此表反映了(   )

    A . 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 B . 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C . 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 D . 中国政治制度日益封闭
  • 8.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 .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B .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 .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D .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9.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 .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顿繁 C .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 10.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
    A . 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 . 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 . 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 . 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 11.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 .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 .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 12. (2019高三上·定远期末)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A . 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 B . 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 C . 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D . 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灭东方列国后,将过去错杂的交通线路加以整理和连接,“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根据“车同轨”的要求修筑了全国交通干线。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秦始皇修建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又“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修筑直道。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五尺道。伴随征服与扩张,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便达全国的陆路交通网络得以形成。

    ——据秦筑《秦代陆路交通初探》

    材料二:古罗马历代统治者都把道路建设当作重要的国策执行。共和国时期,罗马完成对意大利本土的征服,修建了阿皮亚大道、弗拉米尼大道、东方大道等多条道路,将罗马与意大利东部、南部和北部连接起来。帝国建立后,罗马道路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延伸。罗马帝国在其巅峰时刻疆域达500万平方公里,有372条主干道彼此联通,总里程为40多万公里,其中80500多公里的路面铺有路石,连接了今天英国、西欧、东欧、北非和近东的众多区域。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据冯定雄《罗马道路与帝国统治》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相同的历史条件。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道路交通对古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高中历史社团以“中国古代史”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社团各小组根据以下单元结构展开探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二单元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隋唐的发展

    第五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六单元  元朝的统一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根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请任选一单元,编写该单元下的子目录(至少两条) ,并对每条子目录加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子目录,说明从史实出发,表述合理)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以郡、县的建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使之固着于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到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时期推行“土断”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晋时期推行的“土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