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3-02-24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析勤学之义(共32分)
  • 1. 文段阅读

    (一)读书长才  孕育梦想

    书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治,梦想得以放飞。我之所以喜欢读书是读书可以使我增长见识。徜徉在书中,黄土高原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腰鼓令我陶醉;壶口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的瀑声令我震hàn;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语言令我痴迷;勃朗峰色彩斑斓、白云绕的景观令我流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搏彩,足以长才。

    (二)勤学苦练  积蓄梦想

       《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孙权劝学》中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古以来,古人勤学的故事很多,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激励勤学的诗句也很多,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激励读书的对联也不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诵读经典  追寻梦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古谚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能体会到词人为国戍边而归家无期的悲伤;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能感悟到词人欲为国杀敌、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能体会到词人想为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能感受到词人笔下的关城是如此冷清破败、萧瑟寂寥;读文言文,我们了解了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震hàn (     )               绕(     )

    2. (2) 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3. (3) 文段(一)(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4. (4)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请你从下列句子中,选择其中的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文段(二)的横线上。

      ①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  ②读有益书精力爽  ③发愤识遍天下字  ④行无愧事梦魂安  

      ⑤立志读尽人间书      ⑥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

    5. (5) 根据内容理解,在文段(三)的横线上,准确默写出相应的诗词句子。
    6. (6) 下列从以上三则文段中选出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我之所以喜欢读书是读书可以使我增长见识。 B .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D .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2. 【识“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先生曾以一个字“义”来评价名著《水浒传》的精神实质。小智同学围绕“义”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忙补全。

    义的类型

    典型人物

    具体事件

    急人危难之义

    ①:

    宋江出事后就投奔他避难,他二话不说热情招待宋江两兄弟,让他们沐浴更衣并准备丰盛佳肴

    惺惺相惜之义

    鲁智深、林冲

    鲁智深在众泼皮前显露武艺,林冲路遇看到大声喝彩;后来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跟随救护

    武松

    父母双亡,由哥哥一手抚养长大的武松,得知哥哥莫名身亡,不惧身死,不惜一切代价为兄报仇

    晁盖、宋江

    宋江在官府要抓捕晁盖时提前通报信息,使晁盖有机会逃命;晁盖上了梁山后,派刘唐带着黄金去酬谢宋江

    疾恶如仇之义

    鲁智深

     

    宋江

    宋江为了不牵连家人,主动到官府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他对家人有情有义,为人也非常孝顺,有“孝义黑三郎”之称

  • 3. 【析“义”】《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人人皆知的经典故事情节,两位主人公打抱不平都是“义”的体现,但两者的“义”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 4. (五)天道酬勤  放飞梦想

       高台滑下的勇毅,腾空飞跃的刺激,空中技巧的沉着,套系动作的娴熟,超越自我的喜悦,挑战极限的胆魄,这些都是雪上运动爱好者共同的追求与标签。谷爱凌,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谷爱凌不仅是世界自由式滑雪冠军,还是考上斯坦福大学的优秀学生,2022年获年度卓越体育表现奖提名。

    请结合谷爱凌的故事,针对“学习与兴趣爱好”的关系,写一段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80 字以内。

二、精读·品勤学之情 (共38分)
  • 5. 阅读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 (1) 下列对词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B .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传统的妥协。 C .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通过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D . 词的结尾,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怅,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中。
    2. (2)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你如何理解秋瑾《满江红》这首词的景与情?
  • 6. 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链接材料】以下两则材料,与读书有关。

    【材料一】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节选自《南齐书· 顾欢传》)

    【材料二】读书,始读,未知有;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1. (1) 运用表格中所提示的方法,解决选文及“链接材料”中的文言疑难词。

      加点词

      方法

      示例

      加点词的意思

      送之

      字源法

      未知有

      迁移法

      质理

      壁后倚听

      查字典

      shè:①房屋,屋子;②客舍,旅馆

      shě:①舍弃,放弃;②施舍

      shì:同“释”,解除,消除

    2.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年轻时艰苦求学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B . 写先达名望之高、呵斥之厉,与作者的“俯身倾耳”形成鲜明的对比,道出问学之苦。 C . 选文以描写为主,兼有记叙、议论和抒情。选文的语言质直雅正,纯乎为史家笔法。 D . 材料一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顾   之欣赏的态度突显顾欢的勤学。
    3. (3) 把选文和材料二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长,笃志好学。

    4. (4) 宋濂对马生讲述了自己读书的故事,《顾欢传》里讲了顾欢勤学的故事,朱熹讲了“学贵有疑”的读书观,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故事?试列举一例。
  • 7. 阅读

     “冠”之礼法知多少

    曹保顺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札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圃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删改)

    1. (1) 选文第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超15 字)
    2.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 .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 . 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 (3) 请结合选文与下列三则材料,概括“加冠”的作用。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8. 阅读

    灯光

    梅子涵

           ①我是分外恋光的。

           ②阴雨日的白天,没有阳光,我就一定要开灯,桌上的台灯必须亮着。哪怕坐在那儿发呆也要亮。有灯光的发呆,呆得心里有涟漪,一圈一圈扩散,小鱼小虾蹿得格外活跃。平凡人的喜悦、忧郁都只在一个池塘般的方圆间,有小鱼小虾一圈一圈围着,拱起温情记忆,想起还有愉快去处,一秒钟地来到,一分钟地过去,就也如小鱼小虾一样,活跃许多,蹿上蹿下。日历上的内容除了年月日、节气,还可以由自己填上去,添上光亮心情,让自己飞扬。

    ③大学毕业后,我建立自己的家时,母亲问我想带走什么,我指着那盏年代已久的红罩子台灯,说:“它。”小时候我在它的光下做作业,后来被它映亮着写文学,备课写讲义。它一直在我的桌上,夜晚和阴沉的白天,都亮着。

    ④一定有着必然性,我最早的记忆也和灯光有关。那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从那个海岛上飞来的敌人飞机轰炸发电厂,他们不想让这儿的人有灯光。那是夜晚,外祖母抱着哉,对我说,毛毛,别怕。

    ⑤窗外的天空有交错的探照灯光。很长的灯柱划破天空,晃来晃去,一个很小的孩子也能觉得它亮得那么有力量,觉得安全。这样的记忆也许不能说是迷人的,但是拥有了,却也迷人,是属于我的池塘里的丰富,游来游去。探照灯光保卫了我们的生命,我的长大的权利。

    ⑥光、灯光于我,已有自动感应,自动会亮,如影相随,也洒入我的文学文字。

    ⑦世界童话杰作《小王子》里的男孩子,离开他的小行星后旅行到了别的几颗小行星。一颗一颗上遇到的人,他都觉得疑惑,不可思议,甚至反感。唯一觉得可以欣赏,甚至想留下住在那儿的是那个点灯人的星球,小王子想和他成为朋友。

    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池塘、小行星,待在自己的小方圆里,又和世界联系。我们这样的算作作家的人,别人以为你很有水平,其实也就是写了一些故事,讲些经历,说说心情,无论完全真实或者纯属虚构,都会传到别人眼前和耳边。亮一点,暗一些,会掀动别人不同的涟漪。明明是很艰难的岁月,有沉重和伤痕,我只选择讲一点明亮的人和事:都真实,却温暖些,美好些,诗意充分些……难有大真理,但有小光亮!

    ⑨光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如同谱在旋律间,画在色彩里。

    ⑩我曾经去过巴黎那个小镇,踏进凡·高住过的小楼,暗暗的楼梯,小小的房间,一个不大的天窗,日子贫穷,买面包的钱也不足,实在没有多少明亮,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黃得铺天盖地!

    ⑪寻找光亮的角度,写出、画出光影照着的人生、世间,是文学和艺术的另一番大意义,鼓励生命和岁月,令心境明媚。

    ⑫在农场当知青的那些年,日子有些茫然。一间不大的平房宿舍,住下六七个人。一只暗弱的灯泡吊在房顶中央,透过帐子洒落到各人面前,只余下昏花了。有很少数的人,带了小小的台灯去,偷偷接上电线,亮在床头,那是违反规定的,可是领导们也不强行没收,眼开眼闭随它们亮着。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被宽容地照应了。只是很容易的一点儿善意,多少个夜晚就明亮和温暖。

    ⑬让床头亮着的人要光,眼开眼闭的人心里也有光。让人光明,自己也光明,都成光明人。恋光的何止哪一个某某人!他们是在灯光下写信给父母,读会儿书报,梦里不会只有白天哼哧哼哧地拼力劳作……

    ⑭我胆子不大,没敢带去,只是走过时总会羨慕地看一眼,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现在想起那微微的跳动,依然美好,也有些伤感。因为我每晚都是在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下就着小台板读着、写着,无意地准备了未来。

    ⑮昏花的灯光也是光。

    ⑯所以也准备了今夜的写作。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

    (选自《新民晚报》 2022 年 4月24日,有删改)

    1. (1) 根据文意,在横线上补充文字,使句意完整。

      阴雨日的白天,台灯的亮光,会让发呆的“我”

      在老台灯光下做作业的“我”,后来被它映亮着

      小时候,窗外天空交错的探照灯光,让“我”

      农场知青宿舍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让“我”

    2. (2) 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此句感叹号表惊叹,作者因何而惊叹?请说出两点原因)

      ②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我”心里为什么感到“美好”?)

    3. (3) 文章以“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结尾,有何用意?
三、写作·叙勤学之事(50分)
  • 9. 请围绕“勤学”这一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与自己勤学有关的记叙文。

    要求:拟好并写下作文题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 字;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