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

更新时间:2023-02-24 浏览次数:4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恩格斯曾经指出:“参加工人协会的,除了德国人和瑞士人以外,还有主要使用德语同外国人交往的那些民族的会员,如斯堪的纳维亚人、荷兰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南方斯拉夫人以及俄国人和阿尔萨斯人。”这表明国际工人协会(   )
    A . 助推欧美工人联合 B .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C . 倡导国际主义原则 D . 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
  • 2.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   )
    A . 巴黎公社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B .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巴黎公社的实践 C . 巴黎公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 . 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3. 1803年,法国《里昂公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世界和谐》的论文,提出了文明制度将被协作制度所代替,协作制度决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革命是“折磨国家”的“过失行为”。据此可知,论文的作者(   )
    A . 主张建立合作与和谐的理想社会 B . 反对变革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 C . 找到了世界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 D . 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 4. (2022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时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上述经典作家的论述对历史研究的启示在于(    )
    A . 必须把历史现象的个别性与历史认识的规律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B . 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更要重视各历史时期的独特作用 C . 认识到前一个历史时代会对后一个历史时代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D . 承认历史发展阶段的独特价值,每个时代的历史都与前代不同
  • 5. 如图所示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整体趋势。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B . ②是第一国际 C . ③是巴黎公社革命 D . ④是俄国的十月革命
  • 6. 无产阶级要争取自身的政治解放,就“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而应该像巴黎公社那样“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据此可知,马克思意在强调无产阶级要(   )
    A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 . 掌握现有的国家政权 C . 构建人民公社体制 D . 解放全球的劳苦大众
  •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 近代工业的发展 B . 资本主义私有制 C . 殖民扩张的加剧 D . 社会分工的扩大
  • 8. (2022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建立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实行八小时工作日”,这是某政权建立后所采取措施的部分内容。采取这些措施的是(    )
    A . 英国伦敦工人协会 B . 法国巴黎公社政权 C . 俄国的苏维埃政府 D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9.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等。这表明工人运动(   )
    A .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 . 走向国际性联合 C .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D . 进入发展新阶段
  • 10. 1888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写道:“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欧洲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 通讯和飞机交通发展加强各国的联系 C . 印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 D . 宣言著作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 11. 下表是1866年—1868年第一国际的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应最终形成的决议。这些决议的最终形成表明( )

    会议

    部分代表的观点

    大会最终决议

    日内瓦

    代表会议

    反对罢工,主张通过和平方式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

    各国工人在罢工斗争中应该互相支持,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掌握武装,进行暴力革命

    洛桑

    代表大会

    反对政治斗争、认为政治斗争与无产阶级无关

    工人的社会解放同他们的政治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号召工人学习《资本论》

    布鲁塞尔代表大会

    小私有制是“幸福的主要前提”

    必须把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土地收归国有

    A . 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 .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C . 无产阶级尝试独立建立了政权 D . 资本主义制度正走向衰落
  • 12. (2022高三上·尚志月考) 巴黎公社规定:“应当推崇不奔竞选票的人,真正有价值的人,必定是谦逊礼让的。这有待于选民知人善任,而毋庸候选人自我引荐。”巴黎公社这一规定(   )
    A . 强调委员以服务民众为主 B . 带有资产阶级议会选举理念 C . 对候选代表具有道德要求 D . 凸显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 13. 19世纪中期,法国、德国的工人阶级组织始终并肩作战,反对两国反动政府的侵略战争政策;巴黎公社建立后,选举和吸收了外国的一些著名革命活动家参加公社的工作。这表明,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 )
    A . 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 . 由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 C . 蕴含着国际主义精神 D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14.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巴黎公社“组织着巴黎的国防,对波拿巴的御用军队作战,保证这座城市的粮食供应,担负着原先由政府、警察局和省政府分担的全部职务,在最难、最复杂的情况下,公开地、朴实地工作”。这反映出,马克思(   )
    A . 明确指出公社的政权性质 B . 认识到公社面临严峻形势 C . 赞扬公社的英勇斗争精神 D . 认可巴黎公社的工作作风
二、材料分析题
  • 15. 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一: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如傅立叶提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除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但都没能成功。

    材料二:

    材料三:1978年,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社会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1982年,邓小平说中国对外政策贯彻三句话,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1987年,邓小平强调:“第一,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出发,而不能超越。”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年

    3678.7

    385

    1621.4

    1072.5

    355.04

    1988年

    15180.4

    1378

    5814.0

    3865.2

    3821.79

    1998年

    85195.5

    6860

    34133.9

    14816.4

    26849.68

    2008年

    319244.6

    24100

    131724.0

    33428.1

    179921.47

    2018年

    919281.1

    66006

    301089.3

    67558.7

    305008.13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变化。
    2. (2)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提炼邓小平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具有丰富的水和煤铁资源。1786年时,它仅有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耸立着,但在十五年后,却发展到50个纱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在其邻近地区,短期间出现了许多拥有几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引起了对金属和机器的需要,于是伯明翰、谢菲尔德、纽尔斯卡等城市的冶铁业发展起来,伯明翰逐渐成为英国冶炼工业中心。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材料二:1850~1870年,恩格斯居住于曼彻斯特。这一时期他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事务,不断增加的收入可以基本保证马克思一家过上比较像样的生活。同时,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也让恩格斯更深入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状况。他着手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的相关论著总字数不少于150万字。他还关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通过撰写著作阐发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协助马克思参加国际工作协会的领导工作。

    ——摘编自练庆伟《恩格斯1850-1870年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
三、论述题
  • 17. (2022高二上·万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观点

    经济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代替了。
    政治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文化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点或两点提出看法,看法需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