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一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5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进入2022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下图)成为"网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 悠久性和连续性 B . 多样性和开放性 C . 多元性与统一性 D . 凝聚性与世俗性
  • 2. 《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 . 严密的法律体系 B . 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 . 理性化官僚体系 D . 大一统的儒家政治
  • 3. (2022高二下·湘桥月考) 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
    A . 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 . 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 . 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 . 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 4.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 . 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 . 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 . 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 . 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 5. 1875年,郑观应提出:"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这一主张(    )
    A .   延续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 . 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C . 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 D . 体现了对国际法的矛盾心态
  • 6. 图2是1916—1922年华商纱厂与外国在华纱厂统计,图3是1916—1926年荣宗敬纱厂发展状况统计。两者共同说明,这一时期近代纺织业(    )

    A . 总体上仍在缓慢前行 B . 逐渐进入了黄金发展时代 C . 发展面临着巨大困境 D . 日商的发展总体占据上风
  • 7. 民国某年元旦,彭芳草在《东方杂志》上表述了对干未来中国的梦想:"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民国某年"应是(    )
    A . 1929年 B . 1931年 C . 1933年 D . 1937年
  • 8. 下表是建国初期东中西部城市比重表。城市区域分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

    地区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69

    54

    13

    136

    50.4

    40.0

    9.6

    100

    68

    62

    30

    160

    42.5

    38.9

    18.6

    100

    73

    73

    30

    176

    41.5

    41.5

    17.0

    100

    A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 城市职能的经济化 C . 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 D . 工业化的区域指向
  • 9.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到十五大四次大会所用的相关特色词汇,反映出政策演进的时代特色。中共十二大的特色词汇包括(    )
    A . 试验放开  调节私有化体制  集约经营 B . 恢复社队  自留地  提留  集体  副业  征购 C . 市场化  区域经济  科教兴农  产业化小城镇 D . 初级阶段  多种经营  配套开发  消费结构
  • 10. (2022高一下·张家口期中) 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下图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

    A . 技术与环境的变迁 B . 人类社会的组织 C . 地区与跨区域互动 D . 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 11. (2022高一下·三明期中) 根据英国传统,在每一位国王开始其统治时,都要被授予终生的王室收入;1689年后,议会不再授予威廉亲王终生的王室收入,而限制在只给一年的收入。这表明(   )
    A . 根据神授权力继承王位的思想被否定 B . 英国议会实质上掌控了政府的行政权 C . 近代英国君主政治影响力的基本丧失 D . 政府在议会规定范围之外的支出违法
  • 12. 西方学者贝克特认为:"18世纪的英国,既不是一个自由主义国家,也称不上是民主国家,它实际上是一个帝国……而19世纪资本主义最具活力的美国南部地区,同时也是奴隶制最为盛行、最不自由的地区。"这意在强调(    )
    A . 资本主义可以存在于多种政体下 B . 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 .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黑暗的一面 D . 从多种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
  • 13. 列宁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这实际上主张(    )
    A . 坚持工农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 B . 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C . 把自身生存与资本主义关系联系起来 D . 完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行动指南
  • 14. 《二十世纪简史》中写道,1961年提及第三世界还为时过早。伴随着冷战,两大强权世界的优越性逐渐减弱。反殖民主义的传播与普及,连同不结盟运动的蔓延,在本质上意味着某些力量的重要性。"某些力量"是指(    )
    A . 美国与苏联 B . 欧洲与亚洲 C . 欧洲与美洲 D . 亚洲与非洲
  • 15. 下图是1652-2006年的国际战争统计表,这反映出(    )

    A . 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决定作用 B . 国际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C . 国际战争频率没有明显下降 D .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 16.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下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材料二: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8-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话语的变迁

    历史时期

    “西方”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

    从“西方殖民主义”“西风”到“破除西方迷信”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既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批判对象,也是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国际上,“西方”概念主要是我国与亚非国家尤其是被“西方”压迫或是实行殖民主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倡导破除“西方”迷信,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向西方学习”到“绝不照搬西方”

    “西方”概念主要指经济的“西方”,并形成了“对西方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等“西方”正面话语,又有政治上、思想上警惕和防止“西化”危险的负面语义。“西方”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西方”既是理性学习和经济合作的对象,又是时刻警惕防止“西方”的对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到“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

    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

    摘编自黄晓娟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材料一:下图是《人类简史》中19世纪的漫画历史年表

    ——据美国学者房龙《人类简史》

    材料二:十九世纪,一个以自由主义资产阶级为主轴的世纪,一个改造世界的世纪。于革命烟硝中诞生,在资本积累上茁壮,随帝国扩张而臻于巅峰、乍然崩解。资本的年代是一

    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贝克特认为,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的对立面,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不能仅基于对欧洲历史的考查,如果从亚洲、非洲和美国等地区的视角来看,19.世纪是野蛮和极端的年代,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蹂躏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

    ——摘编自于留振《新资本主义史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趋向—再论<棉花帝国>》

    1. (1) 材料一作为研究19世纪世界历史的史料,有何不足之处?
    2. (2) 材料二、三研究世界历史视角有何不同?请加以说明。
    3. (3) 考量19世纪的历史,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