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

更新时间:2023-01-22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 1. 默写。

    读诗,就是读人生际遇。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读出了人生的困境;从“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读出了人生的彷徨;从“”(李白《水调歌头》)中,读出了人生的豁达;从“”(李商隐《无题》)中读出了人生的奉献;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读出了人生的担当。

  •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小题。

    【甲】A叫道∶“哥哥,你也是个不平心的人!你的爷便要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由他在村里受苦。兀不是气破了肚子!"宋江道∶"兄弟,你不要焦zào。既是要去取娘,只依我三件事,便放你去。”A道∶“你且说那三件事”宋江点两个指头,说出这三件事来……

    【乙】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A心里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pō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糊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pō(    )刀   心里(  )    焦 zào(  )   兀(  )

    2. (2) 把【乙】文段中画线句改成陈述句。
    3. (3) 以上文段选自(人名)写的《水浒传》,打虎英雄A是 (人名)。 
    4. (4) 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简要概括A的性格特点。
  • 3. 某学校以“双减伴我同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1) 下面是某位同学搜集到的一幅漫画,请你说它的寓意。

    2. (2) “双减”背景下,家长应该怎样做?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家长是一项巧职业,需要科学育子的智慧。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质量。【甲】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在“双减”新政策背景下,家长还需摒弃“只

      见分数不见人”的旧观念,丢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旧思维,明辩“疯狂培训+疯狂刷题”的旧陷阱。须知,知识比成绩更重要,健康比分数更重要,陪伴比培训更重要。【乙】无论教育如何改变,父母始终都是孩子的终身责任人

      ①材料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应改为“ ”。 

      ②【甲】句表意不当,应当修改为∶  。

      ③【乙】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3. (3) “双减”之后,某学校每周都制作了作业登记表,严格把关作业质量与用时。请你结合语境,在横线上补全内容。

      老师们说∶减轻了老师负担。改作业心情舒畅多了,同学们认真答题,字迹工整,正确率有了很大提高。

      辅导班说∶这样不好,作业减少,并且都在学校写完,校外辅导怎么经营下去,我们的重要性显现不出来。

      同学们说∶              

二、阅读(55分)
  • 4.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虎  画

    唐    风

    ①过罢腊月初八,年集相当热闹。集市有位卖虎画的老先生。一幅画,三块钱,近乎于一张白纸钱。虎有镇宅避邪之说,我观望许久,决意买下一幅虎画。冷不防,背后有人轻轻敲了一下我的胳臂∶“何必买下一幅病猫!”

    ②我回头一看,孟虎。孟虎是跑业余剧团的,破四旧立四新,帝王将相的戏被赶下舞台,孟虎便无戏可演了。孟虎闲不住,闲暇时候便跟着布景师傅学几笔工笔画。孟虎算不得画师,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画匠。夏种秋收,草台班子解甲归田。孟虎迈着方步,参加集体劳动放不下架子,整天窝在家里绘画写字。

    ③僻静处,孟虎乜斜着眼神问道∶"既然想讨得一幅虎画,焉何有眼不识泰山?"我顿悟孟虎自诩为画师,讨好般报以微笑。孟虎安排我买些上等的木纹宣纸,稍后大驾光临为我作画。

    ④不多时,孟虎迈着八字方步来到我家。孟虎落座,吩咐我取些水来溶化色料、洗刷画笔,我忙前忙后,一时间,我成了孟虎的御用书童。我端过一杯水来,孟虎用指甲很长的手指测量着水温,问道∶“大概你是想要一幅虎虎生威的虎画吧?”

    ⑤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孟虎解释∶"既然画虎,溶墨,须得温水。试想,冷水润笔,画虎怎会有虎啸龙吟之势呢?”

    ⑥孟虎展开画料,又问∶“喜欢上山之虎,还是下山之虎?”妻子心直口快∶“笼屉里的馒头——捡熟的来吧!”“画虎,我已是胸有成竹,怎有熟不熟之说?”言罢,孟虎信口吟诵了两句诗∶“百尺瀑布喧震谷,一声长啸势惊天!”

    ⑧孟虎调制过色料便有些精神不振了,坐在太师椅上打盹,一上午,没有见到孟虎笔下的虎画,饭点儿却准时到了。几杯老酒落肚,孟虎的话也就多起来,反复说着自己画虎好似探囊取物,这些年,算是把虎画琢磨透了。吃过饭,孟虎微醺,指着我手腕上戴着的手表,问道∶“几时几刻了”看过表,孟虎长长哦了一声∶“申时已过,画虎有些不宜了!”

    ⑨画虎还有时间点我和妻子甚是()。孟虎懒洋洋地说道∶“太阳偏西,画虎难免会

    有些暮气。”言罢,孟虎打着饱嗝走了。妻子收拾酒杯菜碟,撇着嘴∶“我算是见识了。”

    ⑩次日,孟虎省略了许多高谈阔论,润笔画虎了。孟虎画了嶙峋怪石、百尺瀑布、虬枝如爪的松柏,一番作画之后,不论纸张如何摆布,却没有虎的立足之地了。虎画,没有虎怎能称为虎画呢?孟虎(),最后,归结于两点∶一是艺高人胆大,二是大意失荆州。

    ⑪孟虎的虎画成就于第三天已时。红日东升,朗朗乾坤,正是虎啸惊天之时,不料,孟虎的虎画却有败笔了。妻子的嘴像刀子∶“嘴长了,尾巴短了,怎么看,这只虎像是驴生下的崽!”

    ⑫“虎是灵性之物,嘈杂不得,我回画室慢慢作画吧!”孟虎搓着手掌心,无计可施,言罢,胳肢窝夹着木纹宣纸走了。

    ⑬大年三十,我找孟虎讨取虎画。我一连喊了数声,不见孟虎回应,孟母从西厢房里跑了出来。我问∶“孟虎呢?”孟母一脸愁容∶“跑业余剧团去了。大过年的,戏场子也多了。孟虎也得吃食呀!”

    ⑭我问及虎画,孟母欣喜起来∶"在画室柜子里锁着呢!"孟母从裤腰带上解下钥匙,打开画室门。孟虎的画室很简单,一个柜子,既是画案又是画橱。打开画橱,孟母说∶“你自己找吧!”

    ⑮画纸卷成了笔挺的筒状,我喜出望外地抽了出来。我掂量着画轴,顿生虎啸龙吟之感。我展开画卷,(   ),画纸依然是一张白纸,不见虎的踪影。“怎么会没有虎呢?”孟母却是认真,“孟虎临走时专门交代我说虎画已经画好了!”

    ⑯我上下左右看着画纸,(    )在木纹宣纸的边角看到一行潦草的小字∶"陋室难遮三寸寒,人走楼空虎归山……”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有删改)

    1. (1) 依次选择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A . 迷茫  叹声不迭   目瞪口呆   终于 B . 惊讶  目瞪口呆  叹声不迭  果然 C . 迷茫  叹声不迭   目瞪口呆   果然 D . 惊讶  目瞪口呆  叹声不迭   终于
    2. (2)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横线上填入相应内容。

      第一天,我讨虎画遇孟虎,孟虎以“中时已过”推脱画虎一→第二天,    →第三天,虎画成就于已时,孟虎画的虎却是败笔一>大年三十,

    3. (3) 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4. (4) 小说第②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小说原文,简要分析孟虎的形象。
  • 5. 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除了线上购买,不少读者依旧喜欢泡在实体书店,享受更直观的阅读体验。捧着一本书或是一份报纸,读者能在闻到墨香的同时感受它独有的质感。不少读者认为,纸质阅读更能让人记忆深刻。随着翻动纸张,摩挲着纸上的文字,阅读此时充满着沉浸感,自有一种让人沉迷其中的乐趣。而这种扎实的拥有感,正是目前数字阅读无法轻易取代的。毕竟,纸质阅读有着千年的“传统”,已近乎刻在人们的基因里。任凭数字阅读形式再流行多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纸质阅读。(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三∶

    在快节奏的今天,静下心来捧书阅读,似乎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数字阅读,例如移动阅读、手机听书等,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宁宙概念、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

    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需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4日)

    材料四∶

    阅读的更重要意义在于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沉思,声画落幕后的品味咀嚼,都是在一次次的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中,丰富了读者的精神家园。同时,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提升修养的方式。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风景,但唯有不断向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以思考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同样是阅读之于我们的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纸质阅读有着千年的"传统",任凭数字阅读形式流行多样,人们都不会放弃纸质阅读。 B . “耳朵阅读”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优质的声音和表达,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C . 在未来,读者可以直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 D . 阅读的更重要意义在于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2. (2) 请仔细阅读材料一,提取两条重要信息。
    3. (3) 材料四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优点。
  • 6. 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②惠因涧∶山涧名。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毳衣炉火殆

      湖中焉得有此人  

      足于惠因涧  

      非人间之境  

    2.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3. (3) 两文都描写了幽寂的环境,分别从" ”和“”能够看出。
    4. (4) 两文都写到了自然美景,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三、写作(55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勇气是希望的力量,动力的源泉,精神的支柱,更是生命的脊梁。

    阅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