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3-01-28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 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 1.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3)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4)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5. (5) 《论语》十二章中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6. (6) 《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7.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 lì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 sè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临人间      干sè                咄咄 逼人

    2.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 (3) 划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
  • 3. 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了指导同学们用正确的方法读书,班里准备在 11月 23日下午 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方法大讨论的语文活动。假如你参与组织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 (1) 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方法的名人名言。
    2. (2) 下面一段话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

      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3. (3) 11月 22日下午,你去邀请学校阅览室的王老师参加这次语文活动,请你把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
二、阅读(55分)
  •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②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③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④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⑤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 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 (1) 简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 (2) 小语同学对第①段划线句作了如下的设计朗读。假如你是小语,请你说明理由。

      注:重音用“•”标示,停顿用“v”标示,连接用“Λ”标示。

      标记: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3. (3) 选文第⑤段引用两个散步的老人的话,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 (4) 你如何评价“母亲没有找到我,我却决意不喊母亲”的行为?结合选文和课文《秋天的怀念》的内容,简要阐述。
  • 5.    

    温暖的苇花

    丁立梅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呐。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 (1) 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
    2. (2) 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3. (3) 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4.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5. (5)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 6. 阅读

    ㅤㅤ(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ㅤㅤ(乙)李德裕神俊,父吉甫每向同列夸之。武相元衡召谓曰:“子在家,所读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而问所读书。书者,礼部事也。其言不当,是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

    1. (1) 字词解释。

      ①尊君在

      ②相而去

      ③意欲其志也

      ④元衡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子在家,所读何书?

    3. (3) 把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两处)

      父吉甫每向同列夸之

    4. (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相委

      人不知不愠

      B . 则是无

      狼子野心,不诬哉

      C . 去后

      家祭无忘告

      D . 吉甫归责

      父吉甫每向同列夸

    5. (5) 甲文中的友人和乙文中的武元衡惭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三、作文(55分)
  • 7.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但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又都不同,为人处世的方式也都不同,就是因为性格不同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才会发生很多故事。请以《我有一个》为题目(如勤劳的妈妈、宽容的爸爸、爱唠叨的奶奶、博学的爷爷等等,根据家庭成员的性格或者品质来填),记录一下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ㅤㅤ要求:写自己的家,要有真情实感,要通过典型的事件反映人物的性格,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要转述别人的故事,不能抄袭他人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