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三峡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秋季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3-02-01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合适的,请选出;15*3=45分)
  • 1. “国人”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指的是居住在国都城内的人。“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 . 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建立 B . 国人参政决定了国家决策 C . 原始民主制约社会的发展 D . 分封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
  • 2. 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    )
    A . 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 B . 促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 C . 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 D . 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 3. 西汉的户籍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县、里、爵、姓名、年龄;家内所有成员:与户主关系、姓名、年龄;家庭财产及估价:奴婢、田宅、牲畜、生产工具。一些边塞吏卒的身高、肤色等都详实记录在内。西汉的户籍制度(    )
    A . 确保了人口信息的真实性 B . 实现了西汉王朝长治久安 C . 有助于稳定赋役来源 D . 有利于增强边防安全
  • 4. 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 . 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B . 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C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 . 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 5.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 .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D .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6.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图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朝代

    赋税制度

    意义

    唐朝

    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前期保证了农时,后期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明朝

    一条鞭法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清朝

    “摊丁入亩”

    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A .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呈现进一步减弱的趋势 B . 缴纳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 C . 赋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D . 征税标准由以土地财产为主向以人丁为主转变
  • 7. 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由此可知魏源(    )
    A . 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B . 对时局有所反思 C .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D . 主张变法维新
  • 8. 下表为1929—1934年中国白银流入和流出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中国的应对措施是(    )

    年份/指标

    流入

    流出

    流入减流出

    1929

    189.2

    24.3

    164.9

    1930

    159.8

    55.4

    104.4

    1931

    118.2

    47.4

    70.8

    1932

    96.5

    106.9

    —10.4

    1933

    80.4

    94.8

    —14.4

    1934

    10.8

    267.5

    —256.7

    A . 废两改元,真正确立银本位制 B . 开始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 C . 放弃银本位制,进行法币改革 D . 请求国际金融组织的援助
  • 9.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当时,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这些做法(    )
    A . 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B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 . 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D . 改变了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
  • 10. 下表为1949—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情况统计。它反映出现代中国(    )

    年代

    次数

    主要出访国家

    1949—1983年

    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

    1984—1992年

    44

    亚洲、西欧、东欧、北非

    1993—2014年

    225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整理

    A . 始终倡导支持并践行双边主义 B . 出访次数与外交政策调整有关 C . 政府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形势 D . 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 11. 雅典卫城位于城邦西南部的高岗之上,因地制宜,一分为二,分成了内外部分。“内”的部分用爱奥尼克式建筑风格彰显神庙的端庄典雅和高贵,“外”的部分用多立克式建筑风格彰显建筑群的刚劲健美。各式各类的神庙因山的体态坐落有致,主次分明,每一处神庙都有一个最完美的角度来展现建筑的和谐以及完美。雅典卫城的建筑体态从本质上(    )
    A . 体现了雅典高超的建筑水平 B . 说明“神”仍具有至高权威 C . 反映了雅典丰富的文化内涵 D . 反映了雅典宗教信仰自由
  • 12.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当世俗权力被剥去君权神授外衣的合法性后,应当组织分权制的世俗政府。这一信念根植于中世纪世俗与宗教对一种权力都施加的二元性限制。据此分析可知,西欧中世纪的二元政治格局(    )
    A . 推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B . 导使欧洲陷入混乱状态 C . 不利于政治秩序的平衡 D . 影响了近代政治民主化
  • 13. 1884年,恩格斯指出:“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这说明,罗马法(    )
    A . 拥有完整的体系 B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 . 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D . 冲击了封建社会的立法原则
  • 14. 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B . “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 C . “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D . “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
  • 15. 194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到1971年,这一制度发生变化。观察下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

    A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B . 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建立 C . 欧盟的成员国追求经济一体化 D . 区域经济集团竞争激烈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55分)
  • 16. (2021高二上·工农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官僚体制从秦汉起,就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制度,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中国政治的中心可以归结为选举。通过选举制度以及相应的文化,官员选拔的金字塔居然将整个社会联结到一起,并且利用选举保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宏观上表现有行政、监察与军事上的三权分立,微观上有相权的分割和每个部门的权限细分,以及与各个部门之间权限的模糊和相互渗透。

    ——摘编自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这是我国引进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建立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尝试。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指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

     ——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官僚选拔制度是怎样“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举例说明北宋时期如何实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后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以及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开支进行补助。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1955年,国家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1958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两个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当放宽养老条件和提高待遇标准的基础上作了统一规定,并一直沿用到1978年。

    ——摘编自马杰、郑秉文《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评价》

    材料三: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存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和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是一个普遍现象。东亚从未发展起西方那种多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度福利和国民(家庭)自保是这个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新加坡政策研究会主席欧阳旋坚持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国家避免采用西方的福利体系才将亚洲引向繁荣。

    ——摘编自王彩波《社会保障的东西方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点,并简析两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亚洲国家避免采用西方的福利体系才将亚洲引向繁荣”的理解。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因素。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觐见礼仪之争

    公元1793年,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和扩展中国市场,英国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之前,双方在觐见的礼仪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清廷坚持执行朝贡礼仪,要求马戛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乾隆仍然在热河行宫接见了马戛尔尼,当马戛尔尼向乾隆抛出他们此行真实目的时,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于最后的礼节到底如何?双方却各执一词:在后来清政府的所有档案文献中,记载的都是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行了叩拜之礼。而在马戛尔尼的日记和当时副使的记载中,则坚称英国使臣坚守了觐见英王的礼节,甚至行“半礼”(引手相吻礼),而非“全礼”。

    ——摘编自高换婷《英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引起的礼仪之争》

    英国讽刺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绘制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图

    【注】:上图中:一方面,中国君臣被描绘成肥胖、慵懒之状,中国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显出一副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另一方面,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后面,一众英国官员、商人则也表现出贪婪、狡诈和惶恐的样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觐见礼仪之争”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