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实验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3-01-27 浏览次数:76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 1. 默写。
    1. (1) 读古诗文,不单要读其语言,更要读懂其中的情感意蕴。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①,②”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读李商隐《无题》中的“③,④”两句,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
    2. (2) 诗文离不开“月”:“⑤,⑥”(《商山早行》),残月余辉陪伴着早行旅人踏上征程;“⑦,⑧”(《月夜忆舍弟》),如水月华下饱含着杜甫浓浓的乡思;“⑨,⑩”(《水调歌头》),天上的圆月寄托着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片段一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sā开。”            便走,回头指着他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片段二“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汉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liáo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望岸边,只脚一蹬,那只渔船,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  sā(    )开   竹(    )  liáo(    )拨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拔步       抢转       一点 B . 迈步    转过       一点 C . 迈步        抢转       一撑 D . 拔步    转过       一撑
    3. (3) 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水浒传》,片段一中的“这厮”指的是(人名);片段二中的“那人”指的是
    4. (4) 以上片段都表现了鲁达和李逵二人性情“粗鲁”的一面,但这“粗鲁”又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 3. 九年级(1)班举办以“走进小说中的人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特邀你参与。
    1. (1) 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 (2) 下面是一份邀请丁老师参与活动的邀请函,请你按要求修改其中的问题。

      邀请函

      尊敬的丁老师:

      为了增强同学们欣赏小说的水平,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 九年级(1)班将于12月10日下午3点举行“小说人物大家谈”专题活动,请您准时参加。

      九年级(1)班班委会

      2022年12月8日

       ①邀请函的内容不完整,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邀请函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 (3) 根据对联,在横线上填写小说中的人物。

      对联

      禅杖打开危险路,

      戒刀杀尽不平人

      身穿金甲亮堂堂,

      头戴金冠光映映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小说中的人物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二、阅读(55分)
  • 4.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把耳朵贴在老父亲孙士田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

    ②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孙瑞斌听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气。,      ③那天,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

    ④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⑤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

    ⑥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⑦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父亲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⑧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⑨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回眸过往,他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⑩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⑪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⑫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军毯的故事。人们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8月1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写孙士田说话都含混不清了还反复念叨的话,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父亲军毯的由来,是故事的重要一笔。 C . 文章写农民博物馆里诸多的陈列品,是为了表现战争年代人们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D . 选文中多处出现前后照应的语句,让文章行文思路严谨,内容连贯。
    2. (2) 文章以军毯为线索,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黄河

      罕见恶劣天气,连日疲劳晕倒

      解放军送军毯作纪念

      家中

      几年过去了,孙瑞斌找不到那名解放军

      孙瑞斌参观红色博物馆

      军毯找到归宿

    3. (3) 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父亲)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从词语运用角度)

    4. (4) 孙士田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三点并简述理由。

    5. (5) 有人说,文章第⑨段文字与表达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 5. 阅读

    材料一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有着家风的影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被列在“治国”“平天下”之前,突出的就是齐家的重要性。齐家,当先正家风。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家风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道德约束,在家庭内部接力传承。

    家风的“家”,更是国家的“家”。在任何一个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摘编自《家风关系家事与国事》,《光明日报》2022年9月15日)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优良家风传统中,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家风特质。

    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关,“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孔氏,传至第64代孙孔尚贤,在颁布族规《孔氏祖训箴规》时,把“践行忠孝,家国同构”归结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2000余年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优良家风,涉及立身、治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家风内容的价值取向,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崇仁尚义、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重礼谦逊,等等。正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优良家风,不是物质财富的载体,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和性格特征,是众多家庭成员的精神寄托。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当然有一种刚性的规范、制约作用,但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魏书》所云“渐渍家风”便是对这一过程的形象阐释。

    (摘编自《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光明日报》2022年2月7日)

    材料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摘编自《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直》,《人民日报》2022年9月2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任何一个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B . “践行忠孝,家国同构”是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的精神支柱。 C . 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更为主要的是一种柔性的调适与引导。 D . 社会风气好是家风好的基础。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2. (2) 结合材料一,说一说什么是家风。
    3. (3) 材料三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优良家风具有哪些突出的特质?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 6. 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其为帅日,辟置僚幕客,多取谪籍未牵复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

    (选自《说林》)

    [注释]①牵复:平反复职。②若其:假如。③吏议: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予尝古仁人之心           

      异二者之为

      皆所                  

      若其有可用之材实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

    3. (3) 【甲】文中,“进亦忧”中的“进”是指“”;【乙】文中,“范文正公用十”的标准是(请引用文中语句作答)。结合【甲】【乙】两文,请你简要概括一下范仲淹的形象。
三、写作(55分)
  •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

    ——张履祥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