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两位改革家的相关言论。由此可知,二人均主张(   )

    改革家

    言论

    吴起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商鞅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A . 发展封建经济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实行精兵简政 D . 削弱贵族势力
  • 2. 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     )
    A . 推动了长途贩运 B . 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 C . 易激化社会矛盾  D .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 3. 武则天称制及称帝的二十一年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
    A . 导致了冗官问题 B . 强化了君主权力 C .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完善了监督机制
  • 4. 《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崇尚(   )
    A . 改良工具 B . 精耕细作 C . 观察积累 D . 辩证思维
  • 5. 宋太祖说:“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一遇凶岁…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一举措的消极影响是(   )
    A . 诱发了灾民起义 B . 加剧了藩镇割据 C . 削弱了禁军战斗力 D . 助长了懒惰的世风
  • 6. 中唐时,“天下”即“以江淮为国命”。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说:“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富饶矣。”此言反映了中唐至宋初(   )
    A . 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B .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 . 政治中心移至江淮地区 D . 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 7. 1313年,元朝“专立德行明经科”,恢复科举,以北宋程氏兄弟和南宋朱熹等大儒注解的“四书”为主要考试内容,并将其标榜为“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表明元朝时(   )
    A . 儒学理论取得突破 B . 理学仍为正统哲学 C . 民族歧视政策松动 D . 科举选才重视道德
  • 8. 下图所示战役的胜利(   )

    A . 打击了倭寇器张气焰 B . 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 C . 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 D . 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
  • 9. 明初的苏州,“非世家不架高堂,小民咸以茅为屋”,中产之家也往往“恐官府见之以为殷富”;明中叶以后,一些官绅富户的深宅大院在院落的布局、设计、构筑及装饰等方面追求宽敞豪华。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 . 主流观念的转变 B . 程朱理学的僵化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10. 1873年,英国领事麦华陀以建筑“一条寻常马路”为名向上海地方当局提出购买上海、吴淞间地皮的要求,并将英商怡和洋行依托“吴淞道路公司”的名义购入的修建铁路所需器材称为“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物件。这一现象可以解释(   )
    A . 清朝政府的腐朽性 B . 列强侵略的两面性 C . 外商企业的虚伪性 D . 通商口岸的独立性
  • 11. 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 . 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 B . 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 C .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12. 19世纪末,翻译家严复在比较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学》之后,决定将后者译介到国内;他在编辑过程中弱化了该书的“伦理价值”,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解读国际关系,并自创了“天演论”一词。严复此举意在(   )
    A . 介绍进化理论 B . 发展翻译事业 C . 宣扬民族革命 D . 呼吁救亡图存
  • 13. 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与解读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解读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民族平等原则得到了法律认可

    B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利”

    国家依法组建责任内阁制政府

    C

    全国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总揽全国政务”“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三权分立机制依法得以确立

    D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A . A B . B C . C D . D
  • 14. 民国初年,长沙一些传统的中式酒楼也进行了对西式菜肴的推广,如譙(谯)琼园酒楼与和记豫春祥就分别以“置办中西佳肴”和“具备西式面菜”为口号进行广告宣传,而鱼塘街兴记则直接说明其自身特色是“天然台加添西式小饮翻造卫生汽水盆汤”。这反映了当时的长沙(   )
    A . 社会生活的开放气象 B .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 遭受西方的文化侵略 D . 全盘西化的时代风尚
  • 15.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规模空前的、遍及全国的群众运动中,白话已不需任何形式的批准与认可,直接取代文言,成了所有群众运动参与者公认的交流工具。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 . 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 取得了初步胜利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助推了文学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多数土地集中在豪强手中,农民因贫苦而逃亡,甚至起义。此外,因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国库亏空,财政紧缩。面对这样的危局,公元1581年,首辅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挽救明朝的统治。

    材料二:雍正帝即位后,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总体上延续了一条鞭法的做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称为“地丁银”。这一做法取消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较为彻底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役合并和纳税方式的转变。理论上,无地者无需纳税,多地者多纳税,将以前贫者所需缴纳的部分赋税转嫁给了富豪权贵。其实施后,全国人口总数快速上涨,税源也得以稳定。但摊丁入亩本质上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真正改善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各种赋税一律被摊入田赋,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减轻,甚至有所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沈露璐《两税法研究—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期实施一条鞭法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条鞭法和摊丁人亩实施的共同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的一个文化舞台与文明平台,在此场域中,人类文明空间与时间相互融通、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人种民族相互交融、宗教与世俗相互适应、文化与艺术相互补充、经济与政治良性互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真正具象地释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命题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细微肌理,因之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摘编自林少雄《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和1861年的辛西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由彼此对立开始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统治、剥削中国人民,而当时首先表现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统治,外国侵略者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北京条约》刚刚签完字,外国侵略者就纷纷提出帮助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建议;18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帮助官军”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由此正式勾结起来。

    ——摘编自范卫平《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材料二:1900年,某英国侵华代理人曾总结道:“盖中国人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也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之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摘编自吴民贵《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兼与丁名楠先生商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的农民阶级在反侵略斗争中的作用。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主要把“民族独立和统一”作为主要着眼点来切入民主观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开始,面对异常错综复杂的政局,面对打开国门后从外面世界蜂拥而至并且流派纷繁的“民主”思潮,知识分子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人权自由、个性解放”这样的主题。胡适晚年回忆新文化运动时,认为此次运动具有一种人类解放的要求,即“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还补充说:“家庭革命’这句话,在那时便是流传一时的名言。”胡适更多地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一场学生的爱国运动,强调其文化而不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意义。他特别关注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在他的著作的影响下,许多西方人把这场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汪林茂《“五四”期间浙江新文化运动研究—以“一师风潮”为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认识的局限,并简析胡适的相关认识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