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31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表所示是研究商周时期政治史的学者提出的几种观点。这些观点集中探讨了,商周时期(   )

    观点一

    商周时期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军事联盟,虽然王是联盟的共主,但联盟之间仍相对松散,因此此时的王权还无法达到专制的水平

    观点二

    商周时期的王权已经是专制的了,本质上它与后世的专制皇权并无二致

    观点三

    三代的王权是指“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这种王权凌驾于诸邦国之上

    A . 民主制度遗风 B . 民本思想产生 C . 王权及其性质 D . 君主治国技巧
  • 2. 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就选举资格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16周岁(后改为18周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在当时旨在(   )
    A . 团结凝聚抗战力量 B . 缓和国共关系 C . 进行民主启蒙教育 D . 宣传党的主张
  • 3.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裁减冗署冗官的同时,诏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此举(   )
    A .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 . 加速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 . 加剧了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D .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高官超过七成,而“唐代前期,高官中大族出身的比例降至56.4%”。这主要得益于唐代( )
    A . 监察制度的完善 B . 选官制度的变化 C . 政治环境的宽松 D . 贵族势力的衰落
  • 5. 1782年7月初,英国议会通过了《文官定员法案》,夺去了当时占官员总数比例八分之一的关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税官的选举权,同时也限制了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手中转到了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英国议会这一做法(   )
    A . 杜绝了文官队伍腐败现象 B . 有利于保证政府的独立性 C . 反映了选官制度的公平性 D . 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 6. 在中世纪初期的欧洲,封建诸侯战乱频繁,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这导致世俗管理职能缺失以及社会地方治理事务废弛,而教会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可用于解释(   )
    A . 教会具有广泛性社会职能的缘由 B .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C . 罗马教廷加强世俗权威的局限性 D . 欧洲战乱对基督教形成的推动力
  • 7. 下图所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 . 农村各项法律制度趋于健全 B . 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已消亡 C . 土地改革在各个解放区推进 D .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依法推进
  • 8.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其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它不但要求一切成员国严格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调整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而且通过组织措施或行动,加强对成员国义务、责任的监督执行及建立惩罚机制。这可用于说明二战后(   )
    A . 联合国主导世界秩序的构建 B . 国际法权威性得到显著增强 C .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 . 民族国家主权面临严重挑战
  • 9. 1960年至1964年,新中国同14个亚非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先后同缅甸、尼泊尔等陆地邻国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签订了正式的边界条约。同时,新中国在发展同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所突破。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 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B . 致力于发展伙伴外交 C . 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D . 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 10.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自由兑换的未来》中总结道: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由此可见,罗伯特·特里芬认为(   )
    A . 美国难以履行其国际责任 B . 世界格局具有不确定性 C .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D . 世界经济中心正在转移
  • 11. 元朝灭宋后,下令废除南宋的苛捐杂税,将北方相对宽松的税制推广到南方。但是,元朝的税收在其统治后期却在不断增加。由此推知,元朝后期(   )
    A . 社会矛盾激化 B . 民间经济繁荣 C . 政治日益腐化 D . 南北差距拉大
  • 12. 秦朝的基层行政单位“里”是在自然聚落的基础上划分的,为城乡基层行政区划的通称。秦将城邑中较大的自然里划分为多个行政里,而郊野的小型聚落也可单独成为一个行政里。秦令规定:“诸故同里、里门而别为数里者,皆复同以为一里。一里过百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秦朝时期(   )
    A .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B . 行政权力向基层延伸 C . 社会等级趋于固化 D . 宗族与政府矛盾缓和
  • 13.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政府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这一理念的变化(   )
    A . 有助于建立国家福利制度 B . 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依赖 C . 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D . 反映出人们担忧未来生活
  • 14.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厩苑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 . 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B . 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 C . 法治对农业的重要性 D . 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 15. 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
    A . 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 B . 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 C .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 D . 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经的罗马共和国政治领袖波利比乌斯认为:“王政、贵族政体、民主政体都是倾向于代表共同体的一部分利益。”但是,罗马人不执着于政体,他们通过执政官制度、元老院制度和市民大会(公民大会)有效地利用王政、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优势。这一举措凝聚了松散分布的城邦势力,进一步消解了国内的对立关系,从而建立了统一的体制。在此基础上,罗马与其他区域、城邦(自治市)联盟,形成了罗马联盟,使得能代表共同体利益的政治体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将更多利益单元纳入进来。

    ——摘编自郑皓文《基于公共政策下的罗马政治改革透视—社会政策的隐藏力量》

    材料二

    共和并非天然所成的。比如在美国的成长历史中,独立战争的确是其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但一场战争未必就为共和国这种新的政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同一切初生的制度和组织一样,创始一代的性格和做法都会渗透到这种组织制度之中,进而变成制度的惯性和基因。美国也是如此,独立战争的那一代人基本奠定了美国的政治传统,即便到今天,杰斐逊主义、汉密尔顿主义依然存在于美国的政治辩论之中。共和主义也是精英政治,而独立战争那一代的人就是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精英群体,如埃利斯所言,“政治制度的形态和特征是由少数政治领袖所决定的,他们相互熟识、相互合作又相互冲突,这种合作与冲突在个人性格和理念层面上,塑造了宪法中的制衡原则”。

    ——摘编自孙兴杰《独立战争一代如何奠定美国根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共和政体的优越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能够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政府财政部在1933年3月1日颁发《废两改元令》,改一切经济活动的货币单位为银元。自此,银两不再出现在中国的流通市场中。此后,全国范围内货币的流通有了较为统一的规范。虽然这一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满足了国民政府对垄断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为后续进行纸币改革、巩固政权有所帮助,但实际上,这次改革也问题重重。流通中的银元质量良莠不齐,给统一和鉴别银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银两、银元兑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商人蒙受较大损失。此外,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原有的银本位制,中国货币市场仍受到国际银价的波动以及白银进出口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货币主权仍受到他国的控制,这种被动性也是后来推行法币改革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邢嘉《国统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毛泽东当即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来统一管理全国的财经事务,又调令陈云、南汉宸等人打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投机活动和势力。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铁腕方式查封证券交易所,严惩投机势力,最终在政治上赢得了第一场胜利。投机商投机银元不成,便将剩下的资金全部压在了各类日用品上。陈云将计就计,迅速布局,一方面跟投机商拼囤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对此类物资的大规模调运,并在全国范围内囤积粮食、纱布等。另一方面,中财委通过征收税款、发行公债等方式收紧了投机商的银根。1949年11月25日,政府收网,陈云发出信号,同一时间,全国各地开始统一抛售纱布,并不断调低价格。看到商品价格如雪崩一般下跌时,投机商这才发觉不对,赶紧抛出手中的存货,但在这时抛售,只会越抛越亏。至此,这场战斗胜负已分,中国共产党用经济力量打赢了这场棉布之战,人民币也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摘编自马啸宇《人民币的起源及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令》。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虽然中国古代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汉族先进的儒家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正统思想,接受儒家“用夏礼则中国之”的民族观。这种民族观促使各民族日益接近,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共同缔造了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刘家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4年9月,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后来又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他在文章中说:“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人,收入也在迅速增加。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使得粮食需求急剧增长。”布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购买大量进口粮食的能力,布朗的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布朗考虑到诸多因素,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1980年以来,世界平均每年出口粮食2亿吨,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美国,而美国也承受着农田损失和灌溉用水转为非农业利用之苦。预计从2010年到205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9500万(包括自然增长和移民),美国可供出口的剩余粮食不会增加太多。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材料二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国际社会还应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手段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的关系,以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卢沙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布朗对现代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朗提出的问题没有发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补充一条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举措,并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