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7)解放战争

更新时间:2023-01-14 浏览次数:56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能够(   )
    A . 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 B . 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 C . 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D . 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 2. (2021八上·仙游月考)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内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 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B . 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 C .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D . 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北解放区
  • 3. (2021八上·仙游月考)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
    A . 渡江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 4. (2021八上·仙游月考) 辽沈战役的意义是(   )
    A . 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 . 解放了东北全境 C . 解放了华北全境 D . 解放了南京
  • 5. (2019·湘潭) “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 . 重庆谈判 B . 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渡江战役
  • 6.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地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与社评中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西安事变 B . 重庆谈判 C . 南京解放 D . 开国大典
  • 7.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
    A . 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 . 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 C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 .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 8.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是(   )
    A . 青化砭战役 B . 沙家店战役 C . 三大战役 D . 渡江战役
  • 9.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某一法规指出:“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根据农民的要求,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这一法规的实施有利于(   )
    A . 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B . 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C . 激励农民支援解放战争 D . 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
  • 10.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句口号反映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
    A . 平津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1. 1948年,解放区的农民群众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高涨。这是因为(   )
    A . 三民主义的提出 B .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C . 土地改革的进行 D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12. 下图是1948年10月,张仃根据一场战役创作的新闻漫画《关起门来打狗》。这场战役应该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在斗争较为激烈的山东解放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将8.5亿斤粮食送到前线,支援了722256斤食油,868238斤食盐和大量的蔬菜。

    ——白文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胜利的影响》

    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 (1) 指出材料一中的情形出现在哪份文件颁布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土地改革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的“三个胜仗”是哪三场战役?“三个胜仗”有何重要意义?
    3. (3) 据材料三,指出其涉及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 1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又处于内战的阴云之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材料二:“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材料三: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七十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 (1)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是谁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文中的“陪都”指哪里?
    2. (2) 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