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寒假毕业班每日一练(6...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34 类型:复习试卷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7分,共84分)
  • 1.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    ②发达的社会经济    ③丰富的文化生活    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
  • 2.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是(   )
    A . 秦汉时期 B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宋元时期
  • 3. 王老师在历史课上画了一个思维导图(见图),他的教学主题是(   )

    A .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繁荣开放的时代 D . 封建制度的没落
  • 4. 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 统一国家建立 B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 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 5. (2018·滨州) 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以下选项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 .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 . 城市中出现固定娱乐场所“瓦舍 D . 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
  • 6. (2021七下·滨州月考)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 . 抑制土地兼并 B . 增强军事力量 C . 增加政府收入 D . 减轻农民负担
  • 7. 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农牧文化的交融 B . 民族政权的并立 C .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 对外交往的频繁
  • 8. 南宋时,有位商人来都城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 . 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 . 午餐吃的是稻米等粮食 C . 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 . 晚上到东京夜市去看看
  • 9. (2018七下·阳江月考) 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
    A . 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B . 唐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C . 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D . 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 10. (2017七下·龙华期中)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 . 秦隋宋 B . 秦隋元 C . 秦元明 D . 隋元明
  • 11. 如下面三则材料,对此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宋代手工业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制瓷中心在江南地区商业大都市开封和杭州,商港广州、泉州,出现纸币农业“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
    A . 农业技术发达 B . 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C . 商业贸易繁荣 D . 经济重心移到南方
  • 12.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是以科学的史馆作指导,分析大量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并立的表述,属于史识的是(   )
    A . 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 . 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 C . 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D . 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 13.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宋史》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总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材料三中图一所示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图二所示的纸币的名称是什么?图三表明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前提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谈谈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