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江都区邵樊片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6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31分)
  • 1.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曾经有诗人将盐城滩涂湿地比作“东方的瓦尔登湖”。确实,只要你走近它(     )端详它,除了一份天然的宽阔与宁静,你随时都能感受到这块“自然馈赠之地”旺盛的生命活力。亿万年来,在千里万里之外的神山雪岭,那来自高原的长江黄河,要在这大海边造就这样一片浩大的滩涂地,需要运来多少黄土泥沙?最初的涓涓江流,是何时向这片东方的大海输送了第一片泥土?也许风dàn生的第一刻起,泥土和滩涂就脉脉相通。北宋天禧年间,刚过而立之年的范仲淹来到这里任西溪盐官,他率领百娃筑dī捍海,盐城从此平畴千里。无数先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向海而生,因盐而终。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赠 dàn( )生 筑dī( ) 平( )千里

    2. (2) 在语段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 (3) 为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提取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你都能感受 B . 你感受活力 C . 你感受旺盛 D . 感受旺盛
  • 2. (2022九上·江都月考) 下列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迁客骚人”的“骚人”也是源于此。“更”是古代夜晚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B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建筑美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音乐美、绘画美结合起来,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C . 《我爱这土地》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喉咙,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入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接抒发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 D . 北宋诗人陈师道曾指出:“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描写阴晦之景所引发的悲伤,对仗工整,富有文采和诗意。
  • 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没有华丽的辞藻,去修饰心中那一份感恩。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恩我的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智慧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让您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1. (1) 修改语段中画线的病句。(写出修改意见即可)
    2. (2) 根据语境,补齐语段空缺处的内容。
  • 4. (2022九上·江都月考) 完成下列诗词默写
    1. (1) 但愿人长久,
    2. (2) ,边秋一雁声。
    3. (3) ,怜君何事到天涯!
    4. (4) 欲为圣明除弊事,
    5. (5) 君子身上不乏自强不息的精神与风骨。李白自感“行路难”,前途迷茫,仍能高呼 “”。刘禹锡虽然长期遭贬,却能体悟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 5. 读下列材料和漫画,完成任务

    生活在网络时代,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更要注意网络安全。在今天,保护好个人信息已成为现代人脑中时刻不能放松的一根弦儿。同时,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也肩负着重要责任,且不说黑客攻击导致信息外泄,网络平台自身有意攫取信息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对于这样的行为,互联网监管部门必须坚决查处。

    1. (1) 简要说明漫画内容。
    2. (2) 结合材料,谈一谈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营造网络时代安全感。
二、阅读理解(56分)
  • 6. (2022九上·江都月考) 阅读名著《艾青诗选》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播种者啊/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 (1) 诗作选自《复活的土地》,其中的“土地”象征什么?选段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 朗读选段时该把握怎样的语调和节奏?
  • 7. (2022九上·江都月考) 《艾青诗选》收录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风格从奔放、激越到深沉、浑厚。请按照诗人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

    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③《鱼化石》②《大堰河——我的保姆》④《礁石》

  • 8. (2022九上·江都月考) 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阅读《艾青诗选》,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和相关内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 9. 古诗阅读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①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是年,朱批叛乱,唐德宗仓皇逃出长安。李儋、元锡是诗人旧友。

    1. (1) 颔联中,诗人春夜难眠的原因是?
    2. (2) 这首诗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 10. 文言文阅读。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 , 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选自《成都文类》,有删改)

    [注释] 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沟以导之

      余始命

      与烟林篁竹列于其前

      故陂湖潢漾之比他方为少

    2. (2) 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②盖因合江而发之。

    4. (4) 本文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11.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大多会延续至成年

    人体脂肪的增长有三个关键时期:胎儿期(出生前3个月)、婴儿期(出生后第1年)以及青春期。这几个时间段里,脂肪细胞很敏感,成长最迅速。一旦脂肪细胞数形成了规模,就不会消失。长大后,即使节食,也只能使脂肪细胞缩小。稍微多吃,立即反弹。所以,很多从小就胖的人,会觉得自己“喝口水也会长胖”。而6-12岁是个关键点。在这个年龄段发胖,很可能就会胖一辈子了。“减肥不能急于求成,慢慢胖起来的就得慢慢瘦回去。”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闫洁说,“尤其是肥胖儿童,减重并不需要追求减重的速度和斤数。”根据年龄、肥胖程度的不同,建议的减重速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12-18岁的孩子来说,则建议每周减重不超过1千克。

    材料二

    材料三

    时下许多减肥班宣传,“42天减了51斤”“一个月至少减20斤”,配上小胖墩们减肥前后的对照图,这成效,很难不使人信服。

    儿科医学博士刘喜红说,这些夏令营多采取“饥饿疗法”,如此减肥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过度饥饿,孩子能量不足,容易发生低血糖。脂肪过度消耗,还可能出现危险的酮症酸中毒,出现头晕、脱水、食欲减退,甚至昏迷。。

    刘喜红还特别提醒,如果参加这类夏令营的孩子体重下降太明显,还要提防他们偷偷给孩子吃减肥药。而魔鬼式的高强度训练,会损伤孩子关节,更有甚者,在训练中发生猝死。“突击式减肥后,体重几乎都会反弹,或各种疾病会伴随而来,或过犹不及出现厌食症。总而言之,肯定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1. (1) 根据材料,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 如果在参加减肥夏令营时发现体重减得快,应该意识到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B . 饮食清淡对控制体重是有一定作用的。 C . 如果在6—12岁这个年龄段没有发胖,基本上就不会再发胖了。 D . 父母双方超重,孩子超重的概率大大增加。
    2. (2) 家住东北的表弟随姑妈回扬州过暑假,你发现,两年不见,12岁的表弟长胖了。姑妈很郁闷:“父母都不胖,我们怎么养了个胖儿子?”请你根据材料分析,表弟肥胖可能是哪三点原因。
    3. (3) 奶奶听说表弟要减肥,很是反对:“现在胖一点没关系,等他上初三了,就会自动瘦下来的。”请你结合材料,劝说奶奶。
  • 12.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厘米

    毕淑敏

    ①陶影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妈妈,买票。”小也说。小孩比大人更重视形式,不把车票拿到手,仿佛就不算坐车。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 1.10米。小也挤过去。在小也的圆脑袋和买票的标准线之间,横着陶影纤长而美丽的手指。

    ②“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妈妈!我够了我够了!”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

    ③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④她说:“买两张票。”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小也把他那张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仿佛那是一架风车。

    ⑤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门票五块钱一张。票是别人给的,她特地带小也来玩。京城里难得有这一大片森然的绿地。未及靠近,便有湛凉的冷绿之气漫溢而来。小也从妈妈手里夺过门票,又粘在嘴唇上,飞快地跑向金碧辉煌的寺门,仿佛一只渴极了要饮水的小动物。

    ⑥庙门口的守卫是一个穿着红衣黑裤的青年。小也很流畅地跑过去,红衣青年很敏捷地摘下他口中的票,仿佛那是清明节前的一片茶叶。

    ⑦“票!”红衣青年拦住她,语句简单得像吐出一枚枣核。“您的票?”“票上不是写着不足一米一的孩子免费么!”她笃定地说。“可是您的孩子已经超过了一米一。”红衣青年很肯定地说。“没有,他没有。”陶影面带微笑地说。“他从这里跑过去,我看得很清楚。”小伙子斩钉截铁地说。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像雨后偶尔爬上马路的蚯蚓。

    ⑧小也又跑了回来。这下好了,证据来了,对双方都好。小也看了看他的妈妈,雄赵赳气昂昂地走到了红蚯蚓旁。于是——人们无可置疑地看到——红蚯蚓挂在小家伙的耳朵上。

    ⑨这怎么可能!陶影一个箭步冲过去,想把小也冠子一样高耸的头发抚平。她悲惨地发现,小也纵然此刻变成一个秃子,身高也绝对在这条红蚯划之上。

    ⑩“买票去!买票去!”红衣青年骄横地说。“妈妈,你没买票?”小也仰着脸充满惊讶与迷茫。这神情出现在一张纯正的儿童脸上,令人感到一丝恐惧。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今天这张票,她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小也闷闷地跟在妈妈后面向家走去。

    ⑪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冰棍摊,他突然跑过去:“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这才看到老太太守着一个身高体重秤。老太太瘪着嘴,颤微微扶起标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

    ⑫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小也眼眶里生出一种冰晶一样的东西,不理陶影,一甩头,往前跑。

    ⑬陶影觉得事情不可思议。她问老奶奶:“大妈,您这秤……”“我这秤准让您高兴!您不就巴着孩子长高点吗?我这秤大点。让您觉着个头高点,分量轻点,时下不是都兴健美吗?我这是健美秤。”老人慈祥的脸上露出狡黠。

    ⑭原来是这样!应该让小也听到这话!可小也已经跑远,况且他能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吗?

    ⑮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给小也重新量一下身高。“我不量!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不愿意给我买票,别以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够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⑯一定要把事情挽回!她决定给红衣青年的领导写一封信。

    ⑰一天,两位干部模样的人找到陶影:“我们是寺庙公园管理处的。我们来核实一下情况。我们已经找当事人调查过了,情况基本属实。”他们掏出了五元钱。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那天您终于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年长的干部说。

    ⑱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⑲小也默默地低下了头……

    (节选自《当代作家》,有删改)

    1. (1) 小说的情节围绕“一厘米”展开,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地点

      大人的行为

      孩子的心情

      公交车上

      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建议不用买票

      陶影兑现承诺,坚持为儿子买票

            

      红衣青年依据“红蚯蚓”,坚决要求买票

      陶影③

      沮丧

      冰棍摊前

      老奶奶使用健美秤,称说小也一米一

      陶影心生疑惑,询问真实情况

      伤心

      自己家里

      寺庙工作人员上门核实情况,给出赔偿

      陶影④

      羞愧

    2. (2) 假如你是寺院管理干部,需要满足陶影的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向小也作出解释,你该如何说?
    3. (3) 请联系全文分析:陶影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 (4) 学校黑板报设有“励志故事”“成长之路”和“人生感悟”三个版块,如果推荐本文,你会选择哪个版块?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三、作文(60+3分)
  • 13. (2022九上·江都月考) 请以“秋日里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

    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