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ㅤㅤ美景共欣赏,“①,②”是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壮丽之美;“③,④”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⑤,⑥”是崔颢笔下黄鹤楼前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景;“⑦,⑧”是李白笔下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⑨,⑩”是陶弘景笔下夕阳快要落山的美景。

  • 2.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木兰溪曾经水患严重,二十年来,兴化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久久为功, , 实现了木兰溪的绿色之变。如今,穿城而过的木兰溪,蜿yán的风景线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古老的历史与年轻的活力相遇,焕发出丽光彩,绘就了新的美丽一幅画卷。木兰溪综合治理 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谱写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木兰溪、兴化均在莆田市。)

    1. (1) 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只填序号)

      (A.蜓   B.蜒)

      (A.xuàn   B.xùn)

    2. (2) 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

      (A.坚持不懈 B.坚贞不屈)

      (A.诠释B.解释)

    3. (3) 文中画线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 (4) 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一座城市治水到全国水利改革先行探路者的升级

      ②从一溪的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

      ③从河道整治拓展到全流域治理

      A . ②①③ B . ②③① C . ③①② D . ③②①
二、阅读(70分)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 B . 颔联写近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远景。 C .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 D . 这首诗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2. (2)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念:

      ②余寓居惠州

      尝:

      竹柏影也

      盖:

      ④思欲亭止息

      就: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 (3)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柴门的温度

    【曹春雷】

    ①在乡下,吃过晚饭后,月色正好,我出了院子,到外面走走。街上很静,迎面遇到一只狗,狐疑地望着我,大概嗅到了一些陌生的气息,但没有狂吠,摇着尾巴走开了。左邻右舍早早关了院门,原本我是打算到一位发小家坐坐的,但铁门拒绝了我,罢了,不去了吧。

    ②在我潜意识里,厚重的铁门总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我还是喜欢木门的,在木门中我最喜欢柴门。是的,就是那种简陋的柴门,用树棒拧在一起的,或者稍好一点,用钉子将宽窄不一的木板顺手钉起来的。

    ③我小时,村里大都是这样的柴门。搭配柴门的,是篱笆墙,也有土墙,矮矮的那种。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甚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它们从院外望见了院内盛开的花朵,就从缝隙里飞进来,绕花而飞。

    ④挡什么呢?挡鸡鹅鸭。它们太喜欢把蛋下在外面,然后大摇大摆回来,一点儿也不顾忌主人的感受,再就是,常在外面疯玩不知归家,必须要主人黄昏时,扯着嗓子大声呼唤,才肯闪着翅膀一溜小跑回来。

    ⑤不挡狗。狗有时跟着主人出门,去田野,或者去赶集什么的,回来后乖乖在柴门旁卧下。有人来,狗就直起身,汪汪几声,向主人通报。如果来的是不熟悉的人,这汪汪声便提高了好几个级别,主人便及时从屋内出来。要是来的是亲戚朋友,主人便免不了要呵斥一下狗,狗耷拉着脑袋,在柴门旁恹恹卧下。这时候,柴门无声地抚慰了它。

    ⑥柴门也不挡人的目光。主人在院子里摆了方桌,喝茶。村人从街上过,扭头看到了,随口打个招呼,主人便邀请喝茶。村人若没有急着去干的事,就推门进来,坐下,喝上一壶。主人若是在喝酒,那也不用客气。没下酒菜,不要紧,自家腌的咸菜疙瘩,从缸里捞出来,再就是从墙角小菜园里,扯下几个黄瓜或西红柿,不用洗,张嘴就吃。

    ⑦我那时去上学,天蒙蒙亮,就急匆匆背上书包,赶往同村同学家,隔着柴门大声喊他。他家柴门缝隙很大,他家狗听到我的喊声,并不汪汪,只是把头从缝里伸出来,朝我看一下,眼神友好。我看到我的同学慢腾腾开了屋门,手里还拿着包子油条或者煎饼啥的,边走边吃。

    ⑧柴门不挡灯光。我家在村南头,出了院门便是一条通往村外的路。常在雪夜,我从外面归来,遥遥就看到我家灯光昏黄,从柴门里一绺一绺挤出来,一下子就暖了我的心。奔着这光,近了,更近了,推开柴门,我第一声喊的,便是“娘”。

    ⑨柴门,是有温度的。当柴门内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远游,他会记得老家有扇柴门在等他回来。即便有一天归来时,这柴门不在了,他心里依然能感受到其温暖。因为,柴门已经在他心里了。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前两段写看发小和铁门的感受是为了引出下方的柴门。 B . 柴门的主要作用是挡乱跑的鸡鸭鹅,但是不挡狗,不挡人。 C .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同时作者将感情融入其中。 D . “柴门已经在他心里了”意思是长大的孩子记住了柴门的模样。
    2. (2)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村人若没有急着去干的事,就来,下,上一壶。(赏析加点词语)

      ②柴门挡不住风,风可以毫不费力穿身而过,甚至连蜜蜂和蝴蝶也挡不住。(赏析句子)

    4. (4) 说说柴门的温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出其中3点。
    5. (5) 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

    卢茁

    ①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目前,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②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③在3世纪的日本,已有技术将竹子弯曲后加工而成的像镊子一样的器物,日语中称为“折箸”。而中国的“竹夹”与日本的“折箸”其实是同类物品,都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④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

    ⑤“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面还可以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为低廉。“竹夹”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经过加工制作才能制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⑥有人会提出疑问: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直到今天,许多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多种独特香料,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制成的饭团更具风味。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选自《寻根》2019年第1期,有改动)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箸”“梜”“折箸”都是古代食具,曾出土过的战国曾侯乙墓中,“竹夹”就放置在其食具箱中。 B . “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去掉“竹夹”间的连接,筷子诞生了。 C . 青铜器和陶器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饮食器具,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饮食器具逐渐被漆器取代了。 D . 印度人觉得用手指拌和制作出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的饭团有风味,所以他们都不用餐具吃饭。
    2. (2) “竹夹”为何会被筷子淘汰呢?请简要概括。
    3. (3) 通过④⑤⑥段的分析,中国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就清清楚楚了,请简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中新旧风险交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消费方式带来了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2017年我国食品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4%。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23.9%。特别是粉条粉丝、面制品中铝超标问题尤其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强化感官特性,不顾法律法规要求,超限量、超范围地滥用食品添加剂。

    ㅤㅤ此外,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类风险备受关注。2016年农业部调研发现,我国部分省份存在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现象。转基因产品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众的知情权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材料二】甲醛在食物中的危害

    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

    尽管有人认为甲醛在食物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好,在面条中添加甲醛没有意义,但是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比如,2016年陕西榆林一家面店的老板为了延长面条的保质期,从网上购买甲醛,生产面条时添加其中。警方及时将面店老板抓获,他供认不讳,最后被判刑一年并作罚款处理。

    除了直接添加甲醛,食物中的外来甲醛还可能来自甲醛次硫酸氢钠。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化工原料,俗称“吊白块”,国家已明令禁止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但是由于它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外观,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物生产过程中将其掺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材料三】消费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消费者担心哪些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机构进行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

    【材料四】完善“学校集中用餐”制

    近年来,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针对学校集中用餐安全问题作出部署,为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 , 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首先,应确定校级以上的“学校集中用餐”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地区餐费标准,设置非营利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餐饮企业,以属地为中心形成统一的采购、制作、运输系统,改变目前自办食堂、委托、外包、外购等状况。其次,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对食堂面积、设施设备条件、人员资质等可以在就餐过程中学习食材生长、饭菜烹调、学校餐食制作及运送、健康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为健康人生打下基础;通过备餐及分餐过程中的小组分工培养合作能力;通过收拾餐具、我后打扫过程培养责任心。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与同学一起吃饭的乐趣。因此,“学校集中用餐”应纳入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食育”范畴,而不是只限于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 . 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转基因产品风险已成为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类型。 B . 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防腐效果并不好,因此不允许在食物中添加甲醛。 C . 材料三图表显示:只有1%的人担心注水肉问题,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 D . “学校集中用餐”不应只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还应顾及教育教化功能。
    2. (2)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别提三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
    3. (3) 【材料四】加点语句“从目前情况看”能否去掉,为什么?
    4.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近期,媒体曝光了个别不合格的牛奶产品,引起了消费者对牛奶安全问题的担心。重阳节到了,同学们准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由你负责到超市买几箱牛奶,老师提醒你要着一下牛奶包装盒上的标签。标签上的信息包含产品名称、产品类型、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贮存条件、净含量等。

      购买时你应该关注牛奶包装盒标签上的哪些信息?请根据材料三图表内容简要说说。

  • 8. 名著阅读
    1. (1)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①。在本书《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②。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③,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南昌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2. (2) 你还知道《红星照耀中国》书中红军主要领导人的其他事迹吗?请写出其中一件事情的大概。
三、写作(60分)
  • 9. 岁月静好,芬芳满园,八年级,正是一个承上启下,雷雨交加的夏季。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我们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磨砺了意志,让我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我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我们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艺术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丰富,更充实。加油吧,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初二,一个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⑤不得抄袭套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