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测试试...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1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科学并不是那么遥远,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学问。下列的“为什么”不属于科学 问题的是 ( )
    A . 为什么昆虫会蜕皮 B . 为什么会出现流星 C . 为什么铅笔在水中会被“折断” D . 为什么有些同学对科学非常感兴趣
  • 2. 小科在某采石场发现了一块岩石(如图所示), 咨询了采石场工作人员,被告知这是一 种沉积岩。对于这种岩石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 . 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B . 化石容易在这种岩石中保留下来 C . 是岩浆在地壳中层层逐渐冷却而成 D . 是地表的碎屑物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
  • 3. 中国传统武术中许多特色拳法是模仿某些动物创建的。如虎、蛇、鹰、猴、螳螂等, 对 列举的五种动物进行分类,可依据的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分类结论正确的是 ( )
    A . 是否恒温:虎、鹰、猴为恒温, 其余为变温 B . 胎生还是卵生:蛇、鹰为卵生,其余为胎生 C . 体外是否有毛皮:虎、猴、鹰有毛皮, 其余无毛皮 D . 有无脊柱:虎、蛇、猴、螳螂为脊椎动物,其余为无脊椎动物
  • 4. (2020七上·北仑期末)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都是仅有一个细胞的“袖珍"生物,也能进行独立的生活,这体现了( )
    A .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 . 它们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 . 三者在分类上亲缘关系最近 D . 它们都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5.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其中“鱼”的做法多样,可以通过煎、炖、蒸、红烧等 烹调方法做成各式美食,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
    A . 煎:煎时一般用多一些油,主要是利用了油的比热容大 B . 炖:炖时, 油水会飞溅,主要是水和油遇热都沸腾了 C . 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鱼被蒸熟 D . 红烧: 酱油和白糖拌着能入味, 说明分子之间有吸引力
  • 6. 下列各种自然现象中,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是 ( )
    A .  断层 B . 褶皱 C . 火山 D . 风蚀蘑菇
  • 7. 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
    A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8. 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对有关涉及到的“水”,描述合理的是 ( )
    A . 洗热水澡时浴室充满“白气” ,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 . 夏季早晨草叶上有露水,初冬却有一层霜,霜是由露水凝固成的 C . 冰要吸热才会熔化, 所以冰一定比水的温度低 D . 冻豆腐会出现许多小孔, 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导致的
  • 9.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自然因 素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条件,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 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

    A . 甲地 B . 乙地 C . 丙地 D . 丁地
  • 10. 受限于活动范围和观察工具,普通人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的形状,但仍可通过身边 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或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 )
    A . 返航的船只桅杆比船身先出现 B . 大地投射到月球的影子呈弧形 C .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D . 麦哲伦环球航行
  • 11. 做“观察蚯蚓的外形实验”时,为更仔细地观察它,你借助了以下哪种工具? ( )
    A . B . C . D .
  • 12. “智慧公厕”和一般公厕外观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墙上和天花板上,装了一些红外线 感应器,最终在显示屏可以显示公厕余位、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数据。这些红外线 感应器的功能,类似人体的 ( )

    A . 上皮组织 B . 结缔组织 C . 肌肉组织 D . 神经组织
  • 13. 玻璃仪器在实验室中非常常见,下列有关玻璃仪器的使用, 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 )
    A . 溶解固体时,玻璃棒接触容器底部搅拌, 便于充分溶解 B . 加热液体时,试管预热后可直接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便于充分受热 C . 滴加液体时,将胶头滴管伸入容器,防止液体滴到容器外 D . 测量液体质量时,将装有液体的量筒放在天平上称量,便于操作
  • 14. 拿一只小烧杯,将它靠近嘴边,张开口对着烧杯内壁哈气,如图甲,可以发现烧杯内壁 出现了水雾。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乙,一段时间后, 同样可见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变化 ( )

    A . 都是物理变化 B . 都是化学变化 C . 前者既有物理变化, 又有化学变化 D . 后者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 15.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全面的 介绍。下列关于 “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

    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

    B

    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

    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C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

    D

    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是石蜡蒸汽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A . A B . B C . C D . D
二、填空题(本题有8小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 16. 2020年11月,某校举行了运动会,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小江在1000米比赛时,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运动、呼吸、循 环等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完成比赛。
    2. (2) 跳远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将皮卷尺拉的太紧,则测量值将会,小 山最终以 3.2  (填单位名称) 的成绩获得了冠军。
  • 17. 世界上地震与火山分布很相似,如图所示,分析发现地震与火山主要集中在, 以及

  • 18. 在本学期的科学学习中, 我们认识许多科学测量仪器, 如刻度尺、量筒、量杯、温度计、 体温计、天平等。以上科学测量仪器中,有“零刻度”的是; 刻度线不均匀的是
  • 19. (2018七上·天台月考) 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时,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红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红宝石”,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

     

  • 20.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是78℃,水的沸点是100℃,则可以判断甲液体是,乙液体是

  • 21. 如图所示分别为莲的花、叶、藕、莲蓬(含莲子)和松果(含松子),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

    1. (1) 观察并对比分析莲子和松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
    2. (2) 图中所示有关莲的结构都是器官,其中结构与莲的生长有关,被称为营养 器官。
  • 22.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由于人们对鲨鱼“鱼翅”的大量食用,目前全球有八种鲨 鱼濒临灭绝。其实“鱼翅”营养价值还不及猪皮,其中超标的汞更会危及食客的健康。
    1. (1) “鱼翅”实际上是鲨鱼的运动器官,鲨鱼依靠它在水中灵活、迅捷地游泳。
    2. (2) 鲨鱼是包括鲸鲨、双髻鲨和白鳍鲨等多种鲨的总称。每年有超过七千万头鲨鱼被捕 杀,这是对生物的破坏,对维持海洋的生态平衡十分不利。
    3. (3) 为了保护鲨鱼,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23. 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①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②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③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回答:

    1. (1) 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大洋两岸          (选填字母)的相似。
      A . 气候类型 B . 古老地层分布 C . 生物分布 D . 古生物化石
    2. (2) “海底扩张说”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  “大陆漂移说”,它能 解决“大陆漂移说”中的问题。
    3. (3) 教材中利用两本科学书互撞模拟板块相撞实验, 在本学期学习中, 运用相同科学方 法的实验有。(举一例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14空,每空2分,共28分)
  • 24. 小江和小衢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小江同学的做法:先将小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小石块全部浸没水中,记下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1;然后取出小石块,记下取出小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1-V2

    小衢同学的做法: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小石块,使小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记下此时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应该选择(选填“小江”或“小衢”)的方法。
    2. (2) 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 以下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小石块体积) 偏 小的是        
      A . 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 . 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 . 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3. (3) 小江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 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 2 所示,a、b、c 三个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
  • 25. 小科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装片,遇到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视野中有“污物”出现。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所在的位置, 小科画了如图甲的思维导图。

    1. (1) 思维导图横线①中,应填入的显微镜结构名称为
    2. (2) 【问题二】污物排除后, 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视野中出现图乙中 A 的现象, 于是进行了 一步一步地调整。

      要将观察到如图乙中 A 的视野调整到 B,应将装片向移动。

    3. (3) 视野 C 调整到 D 的操作方法是调节 ,最后小科顺利完成了观察。
  • 26. 某科学小组在实验室测量酸奶的密度,准备了量筒(如图甲)和托盘天平等器材。

    1. (1) 调平:小江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 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应,使天平平衡。
    2. (2) 称量:他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接着他将酸奶倒入烧杯,用天平量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如图乙),则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g。然后他打算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由于酸奶比较粘稠且不透明,容易粘在量筒壁上,对测量影响较大,于是他找到了5mL针筒(如图丙),用针筒抽取5mL烧杯中的酸奶,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57.6g。则酸奶的密度为
    3. (3) 同组的小山观察量筒和针筒的刻度发现,用针筒测量酸奶体积,还有一个优点 是:
    4. (4) 同组的小衢同学在实验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5mL针筒的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这会导致测得的酸奶密度比实际值(选填 “偏大”“偏小”或“不变”)。
  • 27. 关于课本中“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的问题,小金猜想: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过程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导管的体积均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

    ①取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甲。向其中倒入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1的冷水,液面位置如图所示,标记为A。

    ②向甲保温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假设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此时甲保温杯中液面位置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④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乙,向其中倒入与甲质量相同的温度为t1的冷水,标记为A,然后     ?      ,充分振荡,测出水的温度为t3

    ⑤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杯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2. (2) 请将步骤④中“?”处的操作补充完整
    3. (3) 分析实验结果,若,则证明小金的观点是正确的。
四、解答题(本题有3小题,28题5分,29题5分,30题12分,共22分)
  • 28. 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 29.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中A地与C地的相对高度约为米。
    2. (2) 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3. (3) 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4. (4) 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的是从点爬到山顶 A, 这是因为
  • 30. 酿制白酒的装置如图所示。蒸锅实际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汽管相通,然后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当水勾兑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毫升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密度/(千克/3)

    比热/[(焦/(千克·℃)]

    沸点/℃(1标准大气压)

    1.0×103

    4.2×103

    100

    酒精

    0.8×103

    2.4×103

    78

    1. (1) 在 1 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持℃才能出好酒。
    2. (2) 输汽管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是为了
    3. (3) 在冷凝池中用水作冷却剂,主要是利用了水的性质。
    4. (4) “45度”白酒的密度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不考虑勾兑时体积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