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 1. 罗马帝国早期统治者授予最高裁判官以颁发告示的权力,裁判官运用告示,事先将根据现实生活变化而拟就的办案原则公之于众,就职期间再以告示确定的原则指导审判实践,相沿成习。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
    A . 赋予行政者以立法权和司法权 B . 基于统治需要而适时调整 C . 沦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 . 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产物
  • 2. 东周时期,国之大事不再像夏、商、西周时一般在宗庙或社坛中首先贞问、祭祀祖神和天地神,而是直接在“大朝”政殿中由大臣商议,君主裁决。并非只有东周都城有所谓的“大朝”,考古学家在主要诸侯国都城遗址都发掘出“大朝”的正殿所在。这反映了当时(   )
    A . 集权政治的萌芽 B .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 . 礼乐制度的发展 D . 周天子权威的旁落
  • 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 B .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C .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 4. 《吕氏乡约》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项原则,其中包括教子弟、教后生、事父兄、居家和睦、敬事长上等重要内容。乡约章程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其内容与家训著作相近,但更针对乡村基层社会。关于北宋乡约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的表现 B .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C . 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D . 朱熹是乡约的创造者
  • 5. (2022·昌平模拟) 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 (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也)。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①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②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③表明了调兵方式的延续          ④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史记》记载,国人暴动平息后,周厉王仍无法返回镐京,“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但是春秋战国的史书《竹书纪年》却说是厉王逃走后,一个名叫“和”的共国诸侯摄行天子事,故称“共和执政”。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缺乏出土印证的文献不能使用 B . 成书年代越久史书越可信 C . 无法判断的史学分歧可以并存 D . 官方正史才具有研究价值
  • 7. 有学者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其中“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完成于(   )
    A . 秦朝 B . 两汉 C . 魏晋 D . 隋唐
  • 8. 有学者讲道∶在古代,没有哪个民族比雅典更重视自由演说。在雅典,演说家只有通过自己的雄辩才能赢得多数人民的支持,完成自己民主改革的使命。这些人往往成为城邦事务的实际领导者,利用人民的信任推动公民大会的决议。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雅典城邦(   )
    A . 民主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B . 政治程序较为混乱 C . 民主政治方式受到破坏 D . 遵循主权在民原则
  • 9. 如表是古罗马时期三种主要契约形式的出现阶段和特点。据此可知,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   )

    出现阶段

    契约形式

    特点

    《十二铜表法》

    “耐克逊”交易

    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固定术语

    市民法

    文书契约

    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

    万民法

    诺成契约

    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

    A . 意在缓和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 B . 表明古罗马建成法治国家 C . 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法律基础 D .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 10. (2022高二上·勃利期中) 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
    A . 欧洲文明的地位 B . 希腊文化的特点 C . 文明之间的交流 D . 罗马法系的嬗变
  • 11. (2022高二上·杭州期中) 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
    A . 表明选官制度日臻完善 B . 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C .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 . 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 12. 下表所示是美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过程。据此可以得出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

    时间

    进程

    1853、1855年

    国会先后通过两个法案,规定公务员在录用之前须经过考试,但收效甚微

    1871年

    成立了第一个文官改革委员会,并成为政府的独立机关

    1872年

    文官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文官规则,这为制定文官法律奠定了基础

    1877年

    总统派员考察英国文官制度;首次公开考试录用内政部公务员,但未能推广

    1881年

    加菲尔德总统上任不久被求官未遂者刺杀

    1883年

    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制度法

    A . 协调了总统与国会的矛盾 B . 避免了政治暗杀事件的发生 C . 杜绝了非考试的做官途径 D . 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原则
  • 13.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D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14. “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 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 . 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以化解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 C . 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不利于近代宪政思想的发展 D . 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 15. 强学会、保国会的创办结束了旧时代无政治团体状态,预示着近代政党的到来。之后,各种政治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革命政党的出现,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团体最高级的组织形式。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势力优势地位的凸显 B . 根源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 说明资本主义道路是中国国情选择的结果 D . 证实了革命派是由维新派发展而来的
  • 16.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2月—1913年3月召开了第一届国会选举,全国参加投票选举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0.5%,两院合计选举议员总计870人,具体情况见下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中华民国的社会基础坚实 B . 新的政治价值观得以实践 C . 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出现 D . 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熟
  • 17. 英国学者维尔曾如此描述:“(美国)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就如同19世纪早期在英国那样,可以经常强有力地听到在政府各部分之间要有‘和谐’的要求。有人提出, 现代社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要求有负责的政府权力机关采取协调行动。”该观点意在说明,美国( )
    A . 借鉴了英国社会政治体制 B . 经济受战争影响陷入困境 C . 扩大总统行政权的必要性 D . 无法实施权力分立与制衡
  • 18. (2022高一上·浙江期中) 元代河南行省管辖着今河南全省及江苏、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从东到西跨度将近2000里,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一设计旨在(   )
    A .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B . 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C . 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 . 抑制民族融合趋向
  • 19.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 . 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 . 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 D . 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 20.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下表),其中第三次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儒学的复兴 B . 国家的统一 C . 科举制普及 D . 民族的交融
  • 21. 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问题召开会议。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后经不断斗争,巴拿马最终于1999年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的原因有( )
    A . 美国身陷越战国力严重衰退 B . 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 C . 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 D . 巴拿马运河地位作用的下降
  • 22. (2021高二上·疏附月考) 1943年,《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发表,该文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透露出罗斯福对战后安排的一些设想。但1945年杜鲁门就任总统后,逐渐改变了大国合作的政策,把苏联看作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B .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 C .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存在冲突 D . 两位总统存在激烈利益之争
  • 23. 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

    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

    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

    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

    A . 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 .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 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 . 构建政治经济体化组织
  • 24. (2022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
    A .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B .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 . 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D . 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 25. (2017·新课标Ⅰ)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26. 下面是二十国集团会议的部分主题。由此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2000年 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2005年 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

    2007年 确保世界金融市场稳定

    2010年 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

    2014年 促进私营企业成长,增加全球经济抗冲击性和巩固全球体系

    A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 . 经济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C .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
  • 27. (2022·杭州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末叶,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力量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社 会阶层。二十世纪初,这种状况有了改变。以当时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日本来说,1896年 才开始有,1900年以前还不到一百人,1903年初已有九百人,到1905年、1906年更激增到 八千多人。留日学生中,数量最多的是师范生,回国后就在学堂中任教,带来不少新的思想和 习尚。在留日学生中,那时倾向革命的人越来越多,但还处在相当散漫的状态。1905年7月19 日,首倡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享有极高威望的孙中山来到日本,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共同 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 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 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这种状况 有了改变”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观念”是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来的传统中国各民族对多民族国家统一体认同的观念,是基于文化、历史、地理三者一体的整体国家观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中相互冲突与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共同作用,保持了传统中国在文化、地理、历史上的完整性,从而把中国各民族整合到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之中,维护传统“中国观念”经千年而不衰。

    ——据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以“中国观念”为视角》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观念”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的观点寻求依据。(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29. 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不同意见,甚至严重分歧。

    材料一: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二: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

    1. (1) 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冷战结束后引发国际冲突的因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如下表所示)。

    序号

    解读

    观点一

    在后冷战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的基本源泉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是文化…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下一次世界大战,如果有的话,必将是所有文明之间的战争

    观点二

    (后冷战时代,国与国)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虽然文明差异确实助长和促成了许多冲突,但它们与一些冲突并无必然的关联,而只是作为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或许在有些情况下,文明的差异甚至有助于避免战争

    观点三

    (后冷战时代)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摘编自[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

    根据材料,就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因素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不得与材料观点重复,史论结合,阐释合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