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12-22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国人”一般指住在都城及近郊的“士”。西周时,国君的废或立,卿大夫之间内讧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国人”的态度。这说明当时(   )
    A .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 . 实行原始的民主制 C . 贵族等级制度较为严格 D . 国人是主要统治力量
  • 2. 秦代,御史大夫的地位是副丞相,位至三公。汉代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司徒、司马并为宰相之职。这反映出汉代(   )
    A . 皇权受到削弱 B . 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 对吏治的重视 D . 着手打击不法行为
  • 3.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令鲜卑人按样缝制,并亲自督促,制止违令的情况发生。次年六月,禁止百官尤其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一从正音”。这些措施(   )
    A . 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 B . 削弱了统治基础 C . 打击了门阀士族 D . 促进了民族交融
  • 4. (2022高二上·保定月考) 唐代时,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瓦解,租庸调征收在国家税收总量中的比例趋于下降,地税、户税和附加税的比例逐步提高。这种变化(    )
    A . 为两税法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B . 反映出政府财政困难 C . 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D . 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 5. 有学者指出,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是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甚至卖官鬻爵等收入来源,这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该评论实质上反映出(   )
    A . 盛世景象下潜伏着危机 B . 穷兵黩武导致财力衰竭 C . 财政增收阻碍社会发展 D . 吏治腐败销蚀统治根基
  • 6. 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洋糖的大量倾销,广东的蔗糖业受到沉重打击。蔗糖运输沿线城镇网络也因此受到影响走向衰落。这成为城镇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尤以珠三角为典型。这可用来说明(   )
    A . 列强侵略影响了广东城市化 B . 蔗糖业是广东支柱产业 C . 经济中心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D . 中国城镇人口呈减少趋势
  • 7. 如表是不同时期文官考试资格。其变化体现出(   )

    1913年北京政府所定文官考试资格

    凡年满21岁之中华民国男子,均可报名

    1931年开考的南京政府所定选拔委任职公务员的考试资格

    ①师范及高级中学毕业生;②有同等学历,经普通检定考试及格者;③在教育行政机关服务满三年以上者;④高级小学以上学校教职员

    A . 选拔范围大为缩小 B . 考试资格的公平性被弱化 C . 考试的平等性增强 D . 资产阶级垄断公务员职位
  • 8. 据统计,五四运动波及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次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促进了民族觉醒 B . 具有鲜明的彻底性 C . 是反日排外运动 D . 革命力量较为分散
  • 9. 1931年9月20日起,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相继发表宣言、通电和告民众书,揭露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民众特别是日本占领区的民众“罢工、罢课、罢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体现出(   )
    A . 党的政策顺应了主要矛盾演变 B . 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 . 党和红军的主要任务已经变化 D . 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国
  • 10. 1954年4月25日.苏联《真理报》副总编辑茹可夫说,过去开大国会议,他们总是“一对三”(苏联一家对美、英、法三家),现在变成“二对三”(中国、苏联对美、英、法三家),“我们的力量大了一倍,这是一个质的变化”。该评论(   )
    A . 肯定了多极格局的形成 B . 认可了中国的大国身份和影响 C . 说明中苏两国走向结盟 D . 揭示了中国外交环境根本改变
  • 11. 汉谟拉比独揽国家一切大权。他在宫廷下道命令,书记官记在小泥版上,信差送至全国各地执行,“以正直的办法管理各部落”。这表明当时(   )
    A . 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B . 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君主专制 C . 古巴比伦王国行政效率较高 D . 政治统一促进了文化发展
  • 12. 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1511-1574年)说,文艺复兴“既是对古代模式的模仿,也是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仿效能力的恢复”。这说明文艺复兴(   )
    A . 有利于近代科学诞生 B . 尊崇和颂扬人性 C . 主张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D . 以自然科学为中心
  • 13. 如图是19世纪90年代《纽约世界报》刊发的漫画《霍根小巷居民之电车party》。该漫画可用来说明(   )

    A . 城市化带来交通拥堵 B . 美国的工业实力强大 C . 电气时代便利了人们生活 D . 科技进步恶化了自然环境
  • 14. 1838年丹麦、1865年意大利、1946年希腊等颁布的民法典均以《拿破仑法典》为蓝本。西班牙在法的编纂上经过独立研究,并按照本国传统予以规定,但其民法典在外在的体系上也接受了《拿破仑法典》。这说明(   )
    A . 《拿破仑法典》适用于各同 B . 拿破仑统治影响深广 C . 欧洲各国法制缺乏民族特色 D . 法国革命被普遍效仿
  • 15. 1948至1987年,联合国进行的13项维和行动中,参与国家主要是中小国家,维和对象是东西方非直接对抗地区。这说明(   )
    A . 冷战下的世界相对和平 B . 联合国作用的降低 C . 中小国家主导国际事务 D . 冷战对维和的影响
  • 16. (2022高二上·保定月考) 为了防止黄金储备外流,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其“新经济政策”时,停止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美元实际上与黄金完全脱开挂钩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这种现象(    )
    A . 导致美元丧失了储备货币功能 B . 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结果 C . 符合汇率由浮动到固定的趋势 D . 推动世界贸易规模日益萎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儒在唐代儒者疑经的基础上把打破专守义疏的新的学风推到了高潮,他们批评汉唐儒学,主张对儒家经义重新探寻和阐发,以重建儒学理论系统,在审视汉唐经注和传注的基础上,酝酿和开始了儒学思想体系的重构。由程、朱建立的理学,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并融合佛、道,从而建立起的以天理为基本概念的儒学新体系,在南宋理宗时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明代的程朱理学家在学术上毫无建树。顾炎武曾沉痛地指出:“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可谓切中明代理学之要害。

    ——摘编自陈前进《论明代程朱理学的衰微》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的理学并不是康熙年间理学的简单兴复,而是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间虽有倭仁、吴廷栋等人的道德内省和克己慎独的主张,但以唐鉴、曾国藩、罗泽南等人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大师,主张“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既重视身心修养,又注重实践。这就是避免空疏强调“内期立身,外期辅世”。

    ——摘编自刘少虎《近代中国儒学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发展状况并说明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程朱理学发展背景及其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计划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等主持编制的。该计划一面编制和开始执行,一面继续讨论修改,至1954年9月基本定稿。“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在社会经济改革方面,肯尼迪作为一位采纳凯恩斯理论的美国总统,不顾企业界的强烈反对.在 1962年改变了对申请设备折旧补贴和投资信贷的企业所加的限制,第二年又提出了全面减税的建议,并在1964年把它变成法律,带来了和平时期持续最长的繁荣。从1961年起,他开始实施区域发展条例及有关开发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系列计划。这一工程从宾夕法尼亚到亚拉巴马,穿越十一个州;此外,国会还拨款50亿美元来建造综合住宅,把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125美元。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肯尼迪社会经济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一五”计划与美国肯尼迪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小麦亩产量在 1750-1770年为18蒲式耳,1795-1800年为21.5蒲式耳。到18世纪中期,英国不仅能够养活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而且通常还出口谷物。在丰收年份,出口额达小麦收成的1/8。1700年,小麦年产量大约为1700万夸特,到1820年激增为2500万夸特。1815-1846年间,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小麦仅占国内消费总量的5%。由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供牲畜食用的饲料比较充足,牲畜的产肉量增加。

    材料二:英国在人口增长超过环境承载量之后,食物跨越大洲进行配置非常必要。 1834年,由于失地农民形成的压力,英国主管和执行济贫法的皇家委员会正式建议,将有劳动能力的贫民移民海外。1835-1837年,皇家委员会安排了6400人移民海外。南非、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英国殖民地也是英国缓解国内流动人口压力的理想移民之处。从1846到1869年,在英国政府各种移民计划下安排的移民约有33.9万人,约占英国移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总人数的23%。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千上万来自英伦三岛的移民涌入澳大拉西亚,使这个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新欧洲成为新不列颠。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期英国粮食生产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食物问题的方式及其有利条件。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这位中国现代史学之父,一方面有慨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现实,另一方面,有感于传统旧史学的弊端,针对当时国民只知“家”,不知“国”,更不了解“国”以外还有一个世界,独树一帜倡导新史学,以启蒙“国民意识”。这篇文章探讨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重大命题,是其倡导新史学的一个具体行动。梁启超充分肯定郑和是祖国伟大的航海家,“叹我大国民之气魄,洵非他族所能几也”。同时,认为“成祖以雄才大略”,“乃恩扬威德于域外”,“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这不仅是因为他关注航海,而且也是他对中国在世界所处空间位置的定位思考。由此看来,我们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研究自一开始就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万明《郑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

    从政治角度评析上述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