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12-22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 1. 中国境内某一地区生存的早期人类能够直立行走,能够使用打制石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材料中的“早期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河姆渡人
  • 2. 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到陕西某地的一座陵墓进行祭拜,祭拜这位被中华民族尊崇为人文初祖的先民。这座“陵墓”应该是(    )
    A . 黄帝陵 B . 汉武帝陵 C . 大禹陵 D . 秦始皇陵
  • 3. (2020·临沂)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 . 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 . 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 . 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 . 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 4. “以文物看文明,以文明扬自信。”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有(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5.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使秦国实现经济上富国的目的和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的分别是(    )
    A . 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 B . 鼓励耕织,确立县制 C . 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 . 严明法度,统一度量衡
  • 6.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对比下表中内容,从中反映出百家争鸣(    )

    学派

    代表人物

    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孔子

    “仁政”“民贵”“礼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政”

    法家

    韩非子

    “商法”依法爱国

    A .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 . 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 C . 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D . 完全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 7. 下列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秦的暴政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B . 起义地点在大泽乡 C . 起义军建立了“张楚”政权 D . 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 8. 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记述了我国古代(  )
    A . 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历史 B . 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 . 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 D . 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 9.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
    A . 东汉 B . 东晋 C . 西晋 D . 北魏
  • 10. 如表是历史教材某单元的部分课题目录,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16课    三国鼎立    80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85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93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 11. (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12.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人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 13. 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 14. (人名)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人名)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15. 三国鼎立形势图中①处是(政权);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中②处是(都城)。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 16. 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哪些?汉文帝和汉景帝治理社会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何作用?
  • 17.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采取了哪些促进国家恢复与发展的措施?东汉后期,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阻碍统一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列国的纷争。所以秦国吞并六国以后,不再实行分封制。郡的设立,本来是军事上的控扼之策。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郡的必要。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有防其专权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督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中国后设立郡的原因。为防止郡守的权力过大,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了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指出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
    3. (3) 汉武帝根据材料三中的这一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 19. 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对比说变化】

    材料一:

    【流动谈变迁】

    材料二:

    【改革促发展】

    材料三: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 (1) 对比材料一中秦朝形势图与西汉形势图,指出我国疆域具体有何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观察材料二中的图片,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方向呈现的特点。材料二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北方民众的南下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并归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民族关系发展与国家统一关系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