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2-22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末考试
一、慧眼识真(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 1. (2020·云南) 对远古传说时代文明作出杰出贡献,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 炎帝和黄帝 B . 尧和舜 C . 黄帝和蚩尤 D . 炎帝和尧
  •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    )
    A . 约公元前2070年 B . 约公元前1600年 C . 约公元前1046年 D . 约公元前771年
  • 3. “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资料时用到的关键词,由此判断其研究的朝代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4. (2020七上·岳池月考) 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一制度是(   )
    A . 奴隶制 B . 禅让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5. (2016七上·灵璧期中)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 封建制度确立 C .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 诸侯兼并争霸
  • 6. (2018·南充) 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美称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A . 灵渠 B . 都江堰 C . 隋大运河 D . 元朝运河
  • 7.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王毕,四海一”等,你知道“四海一”是在哪一年吗?(    )
    A . 公元前230年 B . 公元前221年 C . 公元230年 D . 公元221年
  • 8.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9. (2019七上·太仓期中) 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 . 刺史 B . 丞相 C . 太尉 D . 御史大夫
  • 10. (2016七上·赤峰期中)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字是(  )

    A . 大篆 B . 小篆 C . 隶书 D . 楷书
  • 11. (2018·龙东)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 . 刘邦、项羽起义 B . 义和团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陈胜、吴广起义
  • 12. (2018七上·莆田月考)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被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13. 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不属于他的大一统措施的一项是(    )
    A . 统一货币、度量衡 B .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铸五铢钱,盐铁官营
  • 14.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 . 《史记》 B . 《礼记》 C . 《论语》 D . 《汉书》
  • 15. 东汉末年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
    A . 张仲景 B . 华佗 C . 扁鹊 D . 李时珍
  • 16.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我国的中医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列属于我国中医学著作的是(    )
    A . 《道德经》 B . 《大明历》 C . 《伤寒杂病论》 D . 《齐民要术》
  • 17. (2021·张家界模拟) 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 . 改进造纸术 B . 发明印刷术 C . 修筑都江堰 D . 编著《史记》
  • 18. (2018·东营) 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 . 赤壁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淝水之战
  • 19. 三国时期,曾经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是(    )
    A . 刘备 B . 孙权 C . 曹丕 D . 诸葛亮
  • 20.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西晋末年,下列不属于内迁的民族是(    )
    A . 藏族 B . 匈奴 C . 鲜卑 D . 氐族
  • 21.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 . 重要原因 B . 主要表现 C . 基本特点 D . 积极影响
  • 22.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魏晋南北朝、人口南迁、南朝建康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政权分离与江南开发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民族关系的发展
  • 23.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
    A . 颜真卿 B . 王献之 C . 柳公权 D . 王羲之
  • 24.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    )
    A . 三国时期 B . 西晋时期 C . 东晋时期 D . 南北朝时期
  • 25.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度量衡 B . 秦朝修建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 .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道教开始传播 D .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史林释义(本题共2小题)
  • 26.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二: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国史大纲》

    材料三:

    材料四: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声,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第几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 (2) 材料二评论的人物是谁?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哪一本书?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3. (3) 材料三图中的哪一人物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哪一人物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4. (4) 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27.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文帝)语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兔所居官。

    ——《魏书》

    1. (1) 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后,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指出这次改革的名称。这次改革使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材料三指的是什么改革?“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反映的是这次改革的哪一内容?
    4. (4) 以上变革对当今社会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三、探究空间。
  • 28.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请你参与以下问题的探究

    方法一【图示探究法】


    方法二【图片探究法】

    1. (1) 完成图表,将“东晋、蜀、梁”三个朝代填入相应的位置。

    2. (2) 如图图片展现的是中国古代一条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它被称为,对开辟这条“交通要道”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是
    3. (3) 请概括这条交通要道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4. (4)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的官职是,它的设置标志着
    5. (5) 方法三【图表探究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请将下面的表格中A、B处知识填写完整。

      朝代

      人物

      成就

      北朝时期

      贾思勰

      撰写的《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南北朝时期

      B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6. (6) 亲爱的同学,在你学习历史的探究中,想必使用过许多方法,结合材料请你再说出一种你使用过的学习方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