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

更新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101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2七上·余姚期中) 阅读文言作品,可以汲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请你仔细阅读,了解人生道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A.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 , 执事敬 , 与人。虽之夷狄 , 不可弃也。”

    (选自《论语·子路》)

    B.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选自《论语·公冶长》)

    【丙】

    华歆与王朗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恭:端庄恭敬。②敬:严肃认真。③夷狄:边远蛮荒之地。④辄:立即,就。⑤邪:通“耶”,语气词“吗”。

    1.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虽之夷狄,不可也。

      组词法(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择”意为“选择”)

      尊君在

      古词通假法:宁可以急相弃?(邪:通“耶”)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

      课内迁移法:“为人谋而不忠乎?”

      宁可急相弃邪?

      字典查阅法:①用②按照③表示目的④因为

      (填序号)

    2. (2)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始 吾 于 人 也 听 其 言 而 信 其 行 今 吾 于 人 也 听 其 言 而 观 其 行

    3. (3)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阅读【甲】【丙】两文,请结合情境,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

      ①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4. (4) 【丙】文结尾“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请联系【乙】材料中的A或B,结合【丙】文,分析谁优谁劣。
  • 2. (2022七上·杭州期中) 古诗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之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释】①长文:陈元方之子,陈群。②季方:陈元方之弟,陈谌。③孝先:陈季方之子,陈忠。

    (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 , 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三则材料均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长文:陈元方之 ( 丙 

    【注释】①候:拜访,探望。②履行:做事情。③绥;安抚。④恣其所安;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⑤孤:我。⑥周旋:指应酬交往。动静:活跃社会与安定社会的做法。万里如一:到处都相同。

    1. (1)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掌握:

      ①课内字词积累——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期 日 中太 丘 舍 去  相 委 而 去 下 车 引 之  入 门 不 顾

      ②各种文言现象积累——在空格内填上相应内容。

      通假字

      尊君在

      “不”是一个通假字,同“”。

      词类活用

      卿父:“法”原本是名词,在此 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效法”,

      周公不孔子:“师”原本是名词,在此活 用作动词,解释为” 

      一词多义

      “下车引之”的“之”解释为

      “⑧”。

      “陈元方之子长文”的“之”解释为

      “⑨”。

      ③查字典释义

      从下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中,选出“元方难为兄”中“难”的意思(填序号)。

    2. (2)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文“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句,引申出成语“难兄难弟”,但现在此成语之意和乙文中表达之意完全不同,甚至“难”读音也不同。请根据上述提示,猜猜乙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②丙文中,元方面对“究竟谁效法谁”的问题,是如何回答的?请在下面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内容。

      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说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样的情况:

    3. (3) 结合三则短文,谈谈你对陈元方的认识。
  • 3. (2022七上·富阳期中)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两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有道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人不其忧            ②疏食,饮水

      未若贫而乐              ④有道而正焉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3. (3)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4. (4)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认识。
  • 4. (2022七上·宣威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亦   ②不习乎

      ③太丘舍      ④相而去

    2. (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3) 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4. (4) 甲文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觉得乙文中的“友人”的“善者”和“不善者”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 5. (2022七上·昭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①子曰:“巧言令色 , 鲜矣仁”

    ②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④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⑤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节选自《(论语)》)

    [注释]①巧言令色:花言巧语,面色和善。②鲜(xiǎn):少。③就:靠近,看齐。④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⑤正:匡正,端正。⑥周:团结多数人。⑦比:勾结。⑧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喊(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⑨云尔:如此而已。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不亦

      ②与朋友交而不

      ③不人之不己知

      ④子路不

    2.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3. (3) 结合甲、乙两文,谈谈成为君子有哪些标准。
    4. (4) 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你从这两则短文中得到哪些收获?
  • 6. (2022七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 , 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祗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

      ②人不知而不

      ③思而不学则

      ④当时则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3. (3) 对有关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 [甲]文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是表示确数。 C . [乙]文中“折中于夫子”中的“折中”可解释为:取正;调节,使之适中,现多指协调不同意见,使各方都能接受。这里指以孔子为榜样。 D . [乙]文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司马迁引用《诗经》的诗句,来赞美孔子崇高的德行。
    4. (4) 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学者们敬仰孔子的原因。
  • 7. (2022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 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 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1. (1) 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 ②撒盐空中可拟  ③与诸小儿游戎不动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 (3) 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取之,信然 

      C .学而时习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 (4) 【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 8. (2022七上·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郑燮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①,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注释】①莫:通“暮”。

    1. (1) 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有憔悴思归之色(都) B . 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于是) C . 燥(接近、靠近) D . 挺然直(名词,上面)
    2. (2) 你从兰花的生长经历中获得怎样的感悟?
    3. (3)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题画兰》诗,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郑燮《题画兰》

      ①哪两句诗与《兰》中所表现的内容相近?

      ②这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9. (2022七上·英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太丘舍   ②去后   ③元方入门不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 (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魏文侯与虞人

      ②是

    4. (4) 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文 侯 曰 吾 与 虞 人 期 猎 虽 乐 岂 可 不 一 会 期 哉

    5. (5)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 10. (2022七上·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①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惧色。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识李观虎》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承间:乘机。③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④湛然:安详沉静地。

    1. (1)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入门不     ②无惧色

      与诸小儿游     ④取之,

    2. (2) 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3. (3)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王戎听到虎吼并不害怕,又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摘李子?
    4. (4) 【甲】【乙】两文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11. (2022七上·广安期中) 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1) 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节奏,标两处。

      饭  疏  食  饮  水  曲  肱  而  枕  之

    2. (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学而不思那么        ②好之者不如之者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博学而志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 (4) 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5. (5)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①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 12. (2022七上·松原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

     B子曰:“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C子曰:“学而不思则 , 思而不学则殆。”

     D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E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F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 (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是春秋末期、政治家、
    2. (2)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亦乎              ②人不知而不  

      ③学而不思则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3. (3) 请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4. (4) 孔子的“笃志”观,在《<论语>十二章》中还有两处体现。请把原句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年少立志:;普通人的坚守:

    5. (5) 判断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①“温故知新”“不惑之年”“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成语都出自《<论语>十二章》中。

      ②D章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③E章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 13. (2022七上·松原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

    【注释】①昧:黑暗。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恐已        ②盲臣敢戏其君乎

    2. (2) 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吾 年 七 十 欲 学 恐 已 暮 矣!

    3. (3)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14. (2022七上·砀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曰:“出则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曰:“法语之言 , 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节选自《论语·子罕篇》,有删改)

    【注释】①韫(yùn):藏。②贾(gǔ):商人。③沽:卖。④法语之言:指合乎礼法原则的话。

    ⑤巽(xùn):恭顺。⑥绎:抽出事物的条理,加以分析鉴别。⑦由: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⑧忮(zhì):嫉妒。⑨臧:善。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吾日三吾身  省:  ②人不其忧 堪:

      ③出则公卿    事:   ④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者 耻: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3. (3) 阅读【甲】【乙】两文,谈谈你在个人成长方面有哪些收获。
  • 15. (2022七上·雁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各 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孙齐由① 、齐庄②二人小时诣庾公③ 。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 何齐邪?”曰:“齐许由。”问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 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孙齐由:孙盛长子孙潜,字齐由。官至豫章太守。

    ②齐庄:孙盛次子孙放,字齐庄。官至长沙相。

    ③庾公:庾亮,字元规,东晋时期名臣、名士。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俄而雪     骤

       可拟          差

      欲何邪?    齐

       庾公大喜小儿  对

    2. (2)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白雪纷纷何所似? ”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 )
      A . 代词,相当于“怎么” B . 代词,相当于“什么” C . 副词,相当于“哪”“哪个” D . 副词,相当于“多少”
    3. (3) 请将下面的句子或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 圣人生知,故难企慕。

    4. (4) 乙文中庾公“大喜”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