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月...

更新时间:2023-01-20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 1.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含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sǒu)

    落(zháo)

    (mì)

    翻来去(fù)

    B . (bāo)

    镜(líng)

    别(jué)

    花枝展(zhāo)

    C . (jì)

    (chǎng)

    (hè)

    呼朋伴(yǐn)

    D . (nòu)

    (guǎng)

    打(chuí)

    喜出外(wàng)

  •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_______;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_______,在回忆里逐步被放大。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________,光阴却已永不回头。

    A . 怜惜   闪耀   醒悟 B . 惋惜   闪烁   醒悟     C . 怜惜   闪烁    悔恨 D . 惋惜   闪耀   悔恨
  • 4.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只要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A .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世界”“爱”“谁”“琼浆”都是名词。 B . 第③句中“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 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指引方向”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D . 第④句有语病,应将“只要”改为“只有”。
  • 5.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1. (1)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 《天净沙•秋思》为元代马致远所作,“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被誉为“秋思之祖”。 C .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令郎、尊君、贤侄等是尊称,而家父、舍妹、鄙人、愚兄等是谦称。 D . 《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2. (2) 七年级举办《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活动,结合《五猖会》《父亲的病》,比较两文中“我”对父亲的不同情感。
  • 6. 古诗文默写。
    1. (1)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 (2) 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3. (3) 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4)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5. (5)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6. (6) 古人写诗,也常常景中寓理。王湾的“”在写景中就蕴含着理趣。(用《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 . 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都通过借景抒情抒发情感。 C . 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 . 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 8.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内集,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④诏:皇帝的命令。

    1. (1) 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谢太傅寒雪内集

      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B . 儿女讲论文义

      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C . 京师见而琼以状闻

      尊君在(《陈太丘与友期行》)

      D . 琼思其对未知所况

      相委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2.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 (3)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二处)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4. (4) 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 9.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孝”字是汉语常用字。早期金文字形像一个小孩儿(“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孝”的词义丰富。本义为奉养父母,如“尽孝”。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如“守孝”。而“披麻戴孝”中的“孝”又引申指孝服。

           【材料二】某市对中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不少受访学生坦言,他们并不觉得记住长辈生日、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好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中学生对“孝心”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他……我们的孩子脾气越来越臭,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南平市中小学德育协会专家表示,孝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集体的基础。针对独生子女的“孝心”教育迫在眉睫,全社会应给予“孝心”教育更多的关注。

    (摘自互联网新闻)

           【材料三】孝心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懂得感恩回报。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呢?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最好的镜子,父母对长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要言传身教,通过点滴小事让孩子耳濡目染。父母还应该让孩子从小体会家长的不易,让孩子在生活中承担一定责任,不要事事索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挣钱不易但依然每天努力工作,作为孩子应该体会到父母之爱,同时与父母一起分担。父母还可以引导子女角色互换,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父母过生日时为父母做一个拿手菜,自己过生日时对父母说一句温暖的话,这种角色互换,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习惯。

    (摘自《经济导报》)

    阅读上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1. (1)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孝心”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 B . 好好学习并考出好成绩就是“孝心”,这是对传统孝道的正确理解。 C . 关注并做好“孝心”教育,我们的社会、家庭和集体才能更加和谐。 D .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长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如何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答出两点即可)
  • 10.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秋  颂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②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③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④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⑤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⑥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⑦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⑧“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⑨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⑩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文/罗兰,有删改)

    1. (1) 通读文章,说说作者突出描绘了秋的哪些景物?
    2. (2) 第③段中词语“艳丽”和“凄楚”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3. (3) 请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4) 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我的父亲母亲

          ①“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时节人们历来都有扫墓的习惯。我们兄弟四人及我的女儿、侄儿,沿着胜天河大坝缓缓地走着,手里提着花篮、果品、香烛等祭品,一路上脚步沉重。在父母的墓碑前,我们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心中油然升起了凄楚怅惘的忧伤。

           ②父母的墓碑前,芳草萋萋,润绿了我对父母的哀思;墓碑后面的潺潺流淌的河水,荡起了我对父母的深深怀念之情。父母一生忠厚、淳朴、善良、坚强。他们犹如春蚕一样,咀嚼着生活的艰辛,吐尽如丝的生命。

           ③遥想当年,父亲是一名军人,1956年他从北海舰队航三师退伍回到家乡务农,1961年与我母亲结合,先后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个。那个年代,【A】我们家境清贫,但是父母从没有向生活低过头,总是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我父亲先后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驻校贫宣队成员、生产队长等职务。不管担任哪个职务,他都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20世纪60年代,村里有人入党,需要外调社会关系,村里经常派父亲去外地搞调查。有时他长达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家时我们兄弟欢呼雀跃,因为父亲用从牙缝里省下的差旅补助费,给我们买来当时农村根本看不到的灶糖、奶油饼干、栗子、糕点等吃食,令左邻右舍的伙伴们羡慕不已,我们兄弟四个心里美极了,让苦涩的生活有了一丝丝甘甜。

           ④母亲尽管身体多病,但是为了贴补家用,为了供我们兄弟四个读书,她在家打草袋子、养猪、养鸡来换取生活费。春夏两季还要抽出时间给我们兄弟做衣服、单鞋、棉鞋。因为我父亲每年所挣的工分只能维持我们一家的口粮,有时还要欠生产队的口粮款。那时候,我们农村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几乎每个农家孩子都会搓草绳、挖野菜、打野草,有手巧的用蒲草编草鞋,个个都是劳动好手。每逢农忙假,我和弟弟到生产队插秧、割水稻,也能挣一些工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劳动的快乐。父母的勤劳、俭朴使我家的生活尽管清贫但却有滋有味,一家人和和睦睦、怡然自得。

           ⑤我的父亲很爱读书。他退伍时扛回了一大捆书回家,他还经常借一些小说、杂志、报纸看。他常常给我们讲书报中的内容。我家那时有个小书架,摆满了一些小说和杂志。在农村有书架的人家屈指可数。我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受父亲的熏陶,就渐渐地对读书感兴趣,《欧阳海之歌》《沸腾的群山》《敌后武工队》等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脑海里渐渐有了深刻印象。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读完《闪闪的红星》这本小说,父亲让我复述一下故事情节,我几乎把整部小说背下来,父亲很高兴,夸我的记忆力好,将来会有出息。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也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学生面前读。读初中时,学校有一块宣传板报,每期都有语文教师用毛笔抄写的各年级学生优秀作文,一般只能容纳4篇文章。而有一期我竟登上两篇作文,我感到兴奋,也激发了我极大的写作兴趣。现在回想,是父亲读书的爱好启蒙了我,读书和写作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对人生有了感悟。

           ⑥母亲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坚强。母亲在她十几岁时,我的外祖母就去世了,因此母亲过早地就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当我们兄弟还是懵懂的孩子时,母亲就经常跟我们说:“不能穿错鞋,不能走错道,不能做坏事。”话虽然不多,却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

           ⑦父母年岁渐渐大了,由于积劳成疾,先后患上了恶性肿瘤、脑梗等重病,尽管我们尽全力寻医问药,但父母还是先后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⑧父母的一生普通而平凡,而父母忠厚善良、朴实坚忍的品德,恰似涓涓细流,与世无争、润物无声、默默无闻、滋养着儿孙们的心田,父母无私的爱撑起了我们人生奋力前行的路标。

    (文/蔺海生,有删改)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2)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说父母对“我”的影响。
    3.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 (4)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直线的句子。
    5. (5) 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③段【A】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6. (6) 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50分)
  • 12.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同学们叩开了初中这扇神奇的门扉。你会发现你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你正在体味着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生活。它是报名前父母、亲戚口中描述的样子吗?它是你小学毕业时憧憬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吗?它还是……

    请以“不一样的初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⑵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自信是一粒种子,使人充满希望……种下一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种子”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