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仙桃市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48分)
  • 1. (2022高三上·湖州月考)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古代文明记载几乎都有一场对于洪水的回忆,在苏美尔的文献中,神试图将人类毁灭,众人通过方舟得以逃生。该神话传说与下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的是(   )

    A . B . C . D .
  • 2. 民国二十九年下半年,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破袭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战果辉煌。该战役是(   )
    A . 淞沪会战 B . 百团大战 C . 武汉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3.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   )
    A . 共和制 B . 君主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帝制
  • 4. 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此观点最能说明世界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是(   )
    A . 孤立分散 B . 多元一体 C . 交流互鉴 D . 一脉相承
  • 5. 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其亲随和助手弗兰齐斯这样描述他的最后一战:“他咆哮着如同雄狮,用右手挥舞出鞘的长剑,他杀死了许多敌人,鲜血从他的臂膀和腿上流淌下来。”君士坦丁十一世面对的“敌人”是
    A . 奥斯曼帝国 B . 德里苏丹国 C . 俄罗斯帝国 D . 阿拉伯帝国
  • 6.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对此尤为重视,对于下图所处历史时期中共土地相关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

    A .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的所有制   B . 提出双交双减,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 C . 建农业合作社,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基   D . 包产到家到户,释放农业生产积极性
  • 7. 1954年第一届人大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下列内容出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
    A .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 . 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D . 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 8. (2021高一下·任城期中) 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之后的日本“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 .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 . 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 . 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 . 天皇掌握了实权
  • 9. (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 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具体列举了1787年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的权利,其主要原则是“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政府不能事先告诉媒体应该说什么,也不能在媒体和公众发表言论后把其打入牢房,更不能强迫某人发表他不相信的言论”。由此可见,该修正案(   )
    A . 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 B . 体现出保护个体权利的合理性 C . 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 D . 注重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
  • 10. (2022·洛阳模拟) 雅典公民索弗隆尼科已剥夺了其子(苏格拉底)的继承权利,然而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材料意在说明(   )
    A . 民主政治背离了人文精神 B . 苏格拉底思想得到了认可 C . 家长制与雅典法律相背离 D . 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
  • 11. 在古雅典某一时期,教师、医生、会计、警察、公务员、银行家等职业基本上都是由奴隶担任,在经济事务尤其是公共工程中,也大致做到了公民、奴隶同工同酬;在雅典的街上,从穿着上几乎看不出奴隶和公民的分别,奴隶中甚至有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这反映了该时期雅典(   )
    A . 能够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 民主制度具有普适性特点 C . 城邦制度深受人文主义影响 D . 奴隶阶级成为城邦的主人
  • 12. (2021高一下·杭州期末)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由此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

    ①西方殖民者成为中国海防的新问题②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思想的传入

    ③出现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④开辟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3. 下图是某同学以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主题制作的时间轴, 图中留白框内应填的是(   )。

    A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B . 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C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 两岸正式实现“三通”
  • 14.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他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在此表明的思想主张是(   )
    A . 因行称义 B . 宗教改革 C . 因信称义 D . 先知后行
  • 15.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注:自由人的集合体),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 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 . 《哲学通信》 B . 《波斯人信札》 C . 《论法的精神》 D . 《社会契约论》
  • 16. 如图为14世纪欧洲某文学作品中的一段描述。这段描述反映出当时(   )

    A . 基督教内部派系矛盾的尖锐 B . 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讽刺 C . 经济发展对宗教信仰的冲击 D . 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对立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

    请回答:

    1. (1) 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渝”是指哪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 (2) 蒋介石定要毛泽东亲自“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 (3) 双方谈判的结果是什么?
    4. (4) 请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获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

  • 19.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艰难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 (1) 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两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共同历史原因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论述题
  • 20. (2022高二上·广安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3世纪到17世纪,亚欧大陆上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似乎都在“沉默中”为工业革命的破壳而出做着准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早受益者是欧洲,欧洲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称霸全球的殖民者。但是,工业革命的孕育者是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经济体系,美洲的金钱、市场和原材料,亚洲的生产、市场、贸易和辗转流传的东方文明,非洲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遗风都是工业革命的“助产士”。亚洲、非洲和美洲帮助欧洲实现了崛起,同时也成为被盘剥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摘自余东华《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的多维思考》

    依据材料,围绕“工业革命”,自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