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虎林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月...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 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2. (2020高二下·绥化期末)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 . 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 . 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 . 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 . 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 3. 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 .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B . 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C . 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 4.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   )
    A .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B .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C .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D . 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
  • 5. (2020·武汉模拟)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 . 政教合一 B . 因俗而治 C . 严密控制 D . 羁縻册封
  • 6. (2020·淮北模拟) 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这说明(   )
    A . 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 . 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C . 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 . 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
  • 7.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期中) 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
    A . 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 . 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 C . 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 . 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 8. 下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清代

    A . 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B .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 . 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D . 社会危机逐渐凸显
  • 9.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
    A . 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 . 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 . 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 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10. 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50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   )
    A .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B . 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C . 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 . 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
  • 11. 1841年12月,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如下,亚当斯的这一演说(   )

    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

    A . 准确把握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 . 反对构建正常平等的国家关系 C . 强调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D . 否认战争爆发是综合因素所致
  • 12.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据此可知,列强获取了(   )
    A .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 领事裁判权 C . 设立租界的特权 D . 开设工厂的特权
  • 13. 下图是19世纪以来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都与“中国梦”有关。这些“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   )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洪仁玕: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

    梁启超: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孙中山: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以免除帝国主义侵略

    A . 追求独立的“外交梦” B . 追求民权的“民主梦” C . 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 D . 追求进步的“文化梦”
  • 14. 下表为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凤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康抗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畲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A . 开始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B . 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C . 引发了道光皇帝的强烈关注 D .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15. 《哈佛中国史》中写到某场近代战争:“……是中国帝制史上的重要分水岭……这场战争对于清朝人民来说也同样震惊……败给那个微不足道、过去鄙视的邻居,向许多人阐明了不计任何文化代价进行日式西化有绝对的必要性”。对这场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
    A . 条约内容涉及列强在我国华北地区驻兵 B . 条约签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条约的签订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D .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 16. 1878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可兼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   )
    A . 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 B .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 . 发展近代工业成为社会共识 D . 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近代化
  • 17. 严复指出:“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食,愚者常为智役。……此所谓以天演之学言生物之道也。”严复的这一思想旨在(   )
    A . 激发国人的竞争意识 B . 引入西方进化论思想 C . 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D . 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 18.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御史赵炳麟曾指出:“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 农民阶级能够挽救民族危亡 B . 民族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C . 排外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 . 已完全走向半殖民地化
  • 19. 1900年6月26日,清政府要求地方各省准备对列强各国作战之际,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 .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 D .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 20.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 B . 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C .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D . 君主立宪制度在亚洲确立
  • 21.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企图采用的政治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既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不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B . 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C . 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D . 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不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 2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表),这说明(    )

    阶段

    时期

    对辛亥革命的判断

    第一阶段

    从建党之初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遵循阶级革命逻辑,把辛亥革命判定为一次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

    从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

    阶级革命话语淡出,民族复兴意蕴凸显,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功绩被重新挖掘

    第三阶段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遵循民族复兴逻辑,把辛亥革命看作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运动中一次伟大而艰苦的探索

    A .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B . 中国共产党否定了唯物史观 C . 历史评价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D .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过于主观
  • 23.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清政府在1901年发布上谕称,“现在振兴庶务,亟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项事例,均不准报捐买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还规定以后官吏主要从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中挑选,并且须参加招聘考试,合格者方可录用。这些举措(    )
    A . 解决了清政府内忧外患困局 B . 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C . 有利于现代官僚体制的形成 D . 开启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 24.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下列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

    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5. 下列是有关中国共产党党人员数变化的材料,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两次人数大大下降,其中第二次下降的原因是(   )

    年份

    1923年6月

    1927年4月

    1927年8月

    1928年6月

    1932年

    1937年初

    党员数

    432

    5.7万

    1万多

    4万多

    30多万

    4万多

    A .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灾难 B .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 C . 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 D . 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屠杀
  • 26.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①中国革命的性质已经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

    ③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城市包围农村的正确革命道路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27.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形成了不少革命精神,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准确论述的革命精神是(   )
    A . 红船精神 B . 八一精神 C . 西柏坡精神 D . 井冈山精神
  • 28. 毛泽东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性质 B . 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C .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 . 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29. 毛泽东对某一事件的历史作用有一个精辟的说明:“它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没有它,转变时期也许会延长┅┅它的力量使国民党结束了十年的错误政策┅┅它是划时代转变新阶段的开始。”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 第三次长沙会战 B . 西安事变 C . 华北事变 D . 平型关大捷
  • 30. 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军事行动(   )
    A . 粉碎了蒋介石的全面进攻 B . 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 C .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D .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己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材料二

    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舶零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自《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教材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H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褰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 (1) 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骞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3. (3) 张謇企业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给我们哪些启示?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是文化西迁、弦歌不辍的象征。它虽然仅存在八年(1938—1946年),但其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材料一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摘编自《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

    材料二

    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们经常夹着讲义,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摘编自《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

    材料三

    八年间,西南联大共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空军。数百健儿血洒长空和缅北丛林。……师生们办起了大批中学,参与了西部少数民族调查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并直接参加了云南的经济建设,如创建恒通酒精厂和利滇化工厂等。

    ——摘编自《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大创办的主要原因和西南联大的办学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南联大的主要贡献。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西南联大为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 如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多种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