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太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2-31 浏览次数: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 1. 下图所示是小魏同学的课堂笔记。据图判断,他记录的是(   )

    ×××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生活状况: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蓝田人
  • 2. 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描述的原始居民是(   )
    A . 半坡原始居民 B .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 良渚原始居民 D . 大汶口原始居民
  • 3. (2022九下·深圳月考)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 . 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B . 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C . 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D . 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 4. 新生入学时,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张”,乙说:“我姓李”,丙却调皮的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这一下难倒了许多人。那么,你能告诉大家丙同学姓什么吗(   )
    A . B . C . D .
  • 5. 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国家面临的局面是(   )
    A . 周天子牢牢控制诸侯 B . 诸侯听从王命 C .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D . 社会安定和谐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相关的是(   )
    A . 重农抑商的实施 B . 牛耕推广到全国 C . 铁制农具的使用 D . 刀耕火种的消失
  • 7.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 . 国家社会发生变革 B . 国家文明走向繁荣 C . 国家经济高度发达 D .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 8.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 当兵立军功 B .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 合法经商致富 D .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 9. 某历史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最合适的是(   )
    A . 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 . 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 . 道家学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 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 10. 一次考试后,小平考试不太理想,他很难过。好友小明就劝他说:“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小明的看法符合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 11.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 . 推崇西周制度 B . 支持兼并战争 C . 解决社会问题 D . 追求精神自由
  • 12.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心悦诚服”出自《孟子》,“功成名就”出自《墨子》,“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这反映出(   )
    A . 儒、道、法各派系竞争激烈 B . 法家对中华文化贡献最大 C . 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 D . 成语助推百家争鸣的热潮
  • 13. 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的兴修,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长城 C . 灵渠 D . 秦始皇陵
  • 14. 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高起、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对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刘邦善于用人 B . 项羽知人善任 C . 刘邦注意拉拢人心 D . 项羽战功显赫
  • 15. 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 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 B . 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百应 C . 项羽气吞山河的霸气 D . 刘邦发起垓下之围
  • 16.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这首歌谣反应秦朝后期(   )

    ①赋税沉重②徭役繁重③铺张浪费④法律严苛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7. 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 . 夏朝建立 B . 商汤灭夏 C . 武王伐纣 D . 平王东迁
  • 18.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前771。”上述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 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B . 夏商周时期政局安定 C . 统治残暴导致亡国 D . 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 19. 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草书 D . 小篆
  • 20. 2021年6月18日举办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出自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你可知,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 四羊方尊 B . 司母戊鼎 C . 利簋 D . 西周毛公鼎
  • 21.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 . 退避三舍 B . 春秋争霸 C . 楚汉之争 D . 战国兼并
  • 22. 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 . 史前社会 B . 夏朝 C . 西周时期 D . 春秋时期
  • 23.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 24. (2016七上·惠民期末)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始皇修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 . 氐族 B . 鲜卑族 C . 匈奴族 D . 大月氏
  • 25. (2016七上·大同期末) 七年级一班开展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体验活动,下列活动场景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 用圆形方孔钱购物 B . 种植水稻 C . 穿着棉布衣物 D . 烧烤食物
  • 26. 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共100多件……此外,还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棒那样粗,针耳微弯,刮磨得很光滑,一头是锋利的尖,一头是用极为尖利的器物挖成的针孔。由此推断,山顶洞人已掌握了( )
    A . 狩猎采集技术 B . 磨光钻孔技术 C . 制作陶器技术 D . 纺纱织布技术
  • 27. (2021七上·佛山月考)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 . 神话传说 B . 史书记载 C . 考古发现 D . 学者推断
  • 28. 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活动主题是(   )
    A . 中国的朝代更替 B . 中国的远古传说 C . 中国原始农耕文明 D . 中国的青铜文明
  • 29. 俗话说:“农业稳,天下安。”农业是国之根本,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④磨制石器的发展⑤城市的出现

    A . ①②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
  • 30. 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
    A . 山顶洞人 B . 半坡人 C . 河姆渡人 D . 北京人
二、综合题(31题28分,32题12分)
  • 31.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

    材料四: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1. (1) 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其作用是什么?
    2. (2) “秦王”指的是谁? “他”完成“扫六合”是在何时?
    3. (3) 请写出材料三中图1的朝代疆域。

       西

    4. (4) 材料二中的图2、图3分别反映了该王朝采取了哪些经济、文化措施?

      请说出任意一个措施的作用。

    5. (5) 材料四体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道、墨、法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思想学术领城“熠熠生辉”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材料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1. (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城“熠熠生辉”局面指的是什么?
    2. (2) 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孔子的主张?
    3. (3) 秦始皇依据材料三中提出的理论首创了哪一套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
    4. (4) 下面是该制度的结构图,请填出下面空缺里的内容

      B

      C

      A

      ABC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