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热点材料题 专题复习训练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97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我国目前许多地区水资源紧张,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最好办法是(    )


    A . 节约用水  B . 跨流域调水 C . 兴修水库       D . 防止水污染
  • 2.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将中国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这表明(   )
    A .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 B . 我国生态环境局部在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C . 人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和谐之音 D . 我们应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 3. 《新京报》记者在两会总理答记者问中提出:“怎么样才能让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呢?”李总理回答道:“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这说明(   )

    ①我国仍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大气污染严重

    ②今后我国应把环境治理作为工作中心

    ③雾霾作为一种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治理的

    ④我们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4. 浙江省龙游县姜席堰被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充分利用“S”形河湾、江心沙洲等自然条件,实现了引水、排洪、通航等功能。这一创举充分体现的理念是(   )
    A . 可持续发展 B . 因地制宜 C . 优势互补 D . 绿色发展
  • 5. 浙江省各地打响了全民参与的剿灭劣V类水攻坚战,各级政府有“制”也有“智”,如实行“河长制”、实施《水环境保护条例》、采用水质检测仪等。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要实行河长责任制,人人参与 B . 应发挥科技在治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C . 须把水环境治理纳入法制轨道 D . 可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彻底测灭劣V类水
  • 6. 根据国家电力部门消息,今后普通用户不但能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装置给自己家供电,还可以将用不完的电卖给国家电网。这种新举措( )

    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②有利于缓解资源压力

    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会改变国有经济地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同学们学了PRED问题后,对四者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有(   )

    ①小红:四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  
    ②小华:四者关系是统一整体

    ③小丽:优先保护环境,再发展经济    
    ④小龙:要实现PRED相协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下大雨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走大量的雨水;干旱时,再把雨水“吐”出来。福建省福州市正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这样做(   )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②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有利于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④表明创新正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9. 一段“重庆5层大楼江上漂”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原视频中的“5层楼房”实为一艘餐饮船,搬迁是因为配合长江流域餐饮船舶污染专项整治工作。以下观点与材料不符合的是(   )
    A .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的智慧选择 B . 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C . 大气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 D .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10. 我国的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区域(    )

    ①青藏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北方地区     ④南方地区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1.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创建“海绵城市”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B . 努力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发展 C .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D . 实现城市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
  • 12. 目前,我国已经在省、市、县、乡四级全面建立河长制,切实加强河湖管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做法(   )

    ①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②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

    ③是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有益探索

    ④是完善水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3. 联合国规定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这有利于(   )
    A . 推动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B . 提高人口素质 C . 引起各国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D . 推动各国的环保政策
  • 14. 在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居民的住房、教育、就业形势严峻。在日本,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老龄人口增多,因劳动力逐渐减少而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这说明(   )
    A . 人口过多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 . 人口过少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 . 人口数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 . 合理的人口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 15. 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赞美我们的祖国,也有人质疑,建议把“博”改为“薄”。提出这种质疑的原因可能是(   )
    A .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不大 B . 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C .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D . 中国自然资源质量不高
  • 16. 我国许多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下列工程中,能直接解决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有( )

    ①西气东输          ②西电东送        ③南水北调        ④希望工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7.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
    A . 资源分布地区不均衡的问题 B . 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问题 C . 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D . 资源科学利用不足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 18.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2年,国家林业局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建立河北塞罕坝林场,组织数百名务林人开始种植树木。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努力,运用覆膜保水、人工林大径级材培育等方式,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2%提高到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也因此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一“地球卫士奖”。

    材料二:中央徐洪泛湿地曾因优质的砂石资源引来众多采砂厂,导致湿地被破坏,连鱼虾都带有柴油味。为还湿地原貌,政府对湿地进行专项整治,关停采砂场,引导村民走一条与旅游、影视产业相关的发展道路。不少村民在政府号召和帮助下,开超市、办农家乐、提供各种出租服务,在家门口赚起了钱。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塞罕坝创造绿色奇迹的原因,完成下面图示内容。

    2. (2) 塞罕坝创造绿色奇迹对我们实现“新目标”有哪些启示?并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
    3. (3) 中央徐洪泛湿地在发展过程中破解了哪些难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政府的举措有哪些积极意义。
  • 19. 建设“海绵城市”,共享美好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下图为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材料二:宁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①市政府制定通过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②慈城一姚江片区作为试点区域,政府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并投入资金

    60.42亿元

    ③通过专家讲座、媒体等方式加强“海绵城市”宣传

    ④企业自主研发透水混凝土材料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1. (1)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针对哪一资源问题?体现哪些国策和战略?
    2. (2) 结合示意图分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3. (3)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宁波有哪些可供其他城市借鉴的经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