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

更新时间:2023-01-09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2·河南) 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下列选项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 向日葵 B . 扬子鳄 C . 机器人 D . 乳酸菌
  • 2. 解决下列问题与生物学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 疫苗研究 B . 粮食短缺 C . 导弹发射 D . 环境污染
  • 3. 生物技术在食品、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发明创造与仿生学无关的是(   )
    A . 课桌 B . 雷达 C . 抗荷服 D . 冷光灯
  • 4.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解临渭区的城市绿化情况,可以选用调查法 B . 想知道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最好选用观察法 C .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D .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有时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 5. 下列生物学常用的实验器材中,主要用于加热的是(   )
    A . B . C . D .
  • 6.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对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要求是 (   )
    A . 有颜色的 B . 形态不规则的 C . 薄而透明的 D . 有生命活力的
  • 7. 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器具。下列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主要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取镜与安放    ②放置玻片标本    ③观察    ④对光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④②③
  • 8. 若要使显微镜视野由暗变亮,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 使用小光圈 B . 选用反光镜的凹面 C . 左右移动标本 D . 调节细准焦螺旋
  • 9. 某同学利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则观察到的物像被放大了(   )
    A . 40倍 B . 50倍 C . 100倍 D . 400倍
  • 10. (2022七上·番禺期末) 用刀片刮取少许黄瓜表层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的标本叫做(   )
    A . 临时装片 B . 临时涂片 C . 临时切片 D . 永久涂片
  • 11. 把写有字母“b”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所看到的物像是(   )
    A . “d” B . “p” C . “b” D . “q”
  • 12. 刚买的新鲜面包放在室温条件下容易发霉,而烤干的面包则不容易发霉。针对这一现象,小林提出下列问题,其中合理的是(   )
    A . 空气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B . 霉菌生活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 C . 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D . 面包是霉菌生活的必须条件吗?
  • 13. 某学习小组准备对临渭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____步骤。(   )
    A . 讨论交流 B . 作出假设 C . 制定计划 D . 得出结论
  • 14. 巴斯德曾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甲、乙两个玻璃瓶,将等量的新鲜肉汤分别装入瓶中,将甲瓶瓶颈用高温拉制成鹅颈状(如下图);将两个玻璃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发现甲瓶中肉汤不变质,乙瓶中肉汤变质。关于该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将甲瓶拉成鹅颈状,能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肉汤 B . 将肉汤加热煮沸的目的是高温灭菌,防止肉汤内的微生物对实验产生干扰 C . 甲乙实验互为对照,变量是空气 D . 该实验证明肉汤变质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造成的
  • 15. 饲养金鱼时会发现金鱼有浮头现象(不时游到水面上直接呼吸),针对金鱼的浮头现象,一位同学选取了若干条生长状况相似的金鱼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实验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mg/L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6mg/L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8mg/L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

    A . 该实验的变量是水中的溶氧量 B . 三组分别放置数量相同的金鱼 C . 多次测量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D . 水中溶氧量高,金鱼的呼吸频率高
  • 16. 某小组将下列生物进行分类,水草、荷花归为一类,松树、狗尾草归为一类,他们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
    A . 生物的价值 B . 生物的用途 C . 生物的数量 D . 生物的生活环境
  • 17. 为了探究环境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四组对照实验,其中实验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   )
    A . 通风和干燥 B . 10℃和25℃ C . 明亮和阴暗 D . 相对湿度为40%和相对湿度为60%
  • 18. 胡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沿沙漠河流分布。当地下水距地表小于4米时胡杨可以正常生长,但大于9米时会死亡。这表明影响胡杨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 水分 B . 光照 C . 温度 D . 土壤
  • 19. 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缠绕在大豆茎上,将细根伸入大豆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菟丝子与大豆的生物间关系是(   )
    A . 合作 B . 竞争 C . 捕食 D . 寄生
  • 20. 某小组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多次测量公园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裸地空气湿度(%)

    草地空气湿度(%)

    树林空气湿度(%)

    早晨

    45.6

    60.7

    78.9

    中午

    29.5

    49.6

    61.3

    晚上

    35.2

    55.9

    73.5

    A . 早晨,树林的空气湿度最大 B . 不同环境中,中午的空气湿度均最低 C . 测量时应将干湿计放置在地面上 D . 适当绿化有助于增加空气湿度
  • 21. 许多动物都有保护色,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非常有利。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寻找纸蝴蝶”活动,最容易被找到的纸蝴蝶是(   )
    A . 绿色的纸蝴蝶 B . 黑色的纸蝴蝶 C . 颜色与黑板上的风景画一致的纸蝴蝶 D . 颜色与黑板上的风景画不一致的纸蝴蝶
  • 22. 深秋季节,柳树的叶片纷纷落下,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马尾松的生活不受环境的影响 B . 柳树落叶后,就会枯萎死亡 C . 马尾松比柳树更适应秋冬季节的环境 D . 柳树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 23. 动物可以为植物传粉,我们把依靠昆虫传粉的花称为虫媒花。关于虫媒花的特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花朵大而鲜艳 B . 花粉多而轻 C . 具有芳香的气味 D . 具有甘甜的花蜜
  • 24. 我们美丽的校园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它是(   )
    A . 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B . 校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和动物 C . 校园里宽阔的运动场 D . 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环境构成的整体
  • 25. 下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几种生物,都属于消费者的一组是(   )
    A . 霉菌、蘑菇 B . 松鼠、鸟、蛇 C . 灌木、苔藓、槐树 D . 草、细菌、兔
  • 26. (2018七上·姜堰期中) 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野外调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制定调查方案 B . 记录客观真实 C . 调查地点随意 D . 观察认真仔细
  • 27. 下列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的是(   )
    A . 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 B . 源自雪山的黄河流经沿途的山川、湖泊 C . 西伯利亚的海鸥迁徙到昆明越冬 D . 狮子鱼生活在太平洋深处
  • 28. 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是(   )
    A . 城市生态系统 B . 海洋生态系统 C . 湿地生态系统 D . 草原生态系统
  • 29.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   )
    A . 月球的表面 B . 岩石圈的上层 C . 大气圈的下层 D . 水圈
  • 30. 保护生物圈,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 使用节能台灯 B .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C . 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D . 绿色出行
二、综合题
  • 31. 生活中的一些谚语或诗句蕴含了生物学知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五月不热,稻谷不结”、“虫害除光,谷米满仓”说明了作物的生长受到水分、温度和害虫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统称为
    2. (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谚语中螳螂与蝉之间的生物关系是
    3. (3) “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4. (4)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5. (5)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儿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此情景体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为
  • 32. 下图1、2分别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两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图1显微镜中,起放大物像作用的结构有(填序号)。
    2. (2) 在显微镜结构中,具有升降镜筒作用的有(填序号)。为了使高倍镜下的物像更加清晰,需要调节(填序号)。
    3. (3) 使用显微镜对光时,转动[②],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 (4) 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看到的物像如图2中A所示,若要使观察的物像达到B所示的效果,应将标本向移动。
  • 33. 生物的生活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请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 (1) 俗话说:“霜降摘柿子”,每年霜降节气过后,天气就会越来越冷,这时候摘的柿子做成的柿饼味道更甜。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 (2) 骆驼刺的叶片较小,根系非常发达。芭蕉树的叶片长圆形,叶面较宽大。由此推测骆驼刺适于生活在(填“潮湿”或“干旱”)的环境中,芭蕉树适于生活在(填“潮湿”或“干旱”)的环境中。上述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3. (3) 某科研机构曾在气温超过35℃的环境下,对100个居住区内的绿地进行监测,在与水泥地对照后发现,绿地对边缘1米外的水泥地路面降温效果可达到1℃到3℃,其中高大乔木平均能降温2.8℃。该研究说明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4. 下图1是一个小生态瓶,瓶中装有水草、小鱼、河水和泥沙等,图2是生态瓶中不同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A、B、C代表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图1所示生态瓶(填“能”或“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 (2) 生态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3. (3) 图2中,A能制造有机物,表示的成分是;C能将A和B遗体或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C代表的成分是
    4. (4) 若想让该生态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更长,应将其放在(填“有光”或“无光”)处,且保证温度适宜。
  • 35.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眼镜猴、长臂猿等动物主要分布在生态系统中,该生态系统为这些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2. (2) 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3. (3) 喜马拉雅山低处是郁郁葱葱的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针叶树则逐渐增加;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上述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而造成不同引起的。
    4. (4) 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降解污染等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5. (5)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热带雨林(填“属于”或“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三、实验探究题
  • 36. 海蟑螂喜欢栖息在海边岩石缝或石块下,为了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海蟑螂生活的影响”,将全班同学分为7组,每组选取10只海蟑螂,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放潮湿的细沙,一侧放干燥的细沙,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二:分别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海蟑螂。静置2分钟后,每分钟统计1次两侧的海蟑螂数目,统计10次。将7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取平均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2

    3

    4

    5

    6

    7

    8

    9

    10

    11

    潮湿细沙处(只)

    6

    8

    9

    9

    10

    10

    10

    10

    10

    10

    干燥细沙处(只)

    4

    2

    1

    1

    0

    0

    0

    0

    0

    0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 (1) 该实验的变量为
    2. (2) 每组选用多只海蟑螂做实验,而不是1只,目的是
    3. (3) 由表可知,6分钟后海蟑螂的分布趋于稳定,都分布在(填“潮湿”或“干燥”)细沙处。
    4. (4) 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 (5)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为了探究“光照对海蟑螂生活的影响”,对照实验应如何设计?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