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8 分)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进入九年级的我们,心怀鸿鹄之志,一路踏歌前行。涤尽浮躁,不惧风雨, 是我们拼搏的誓言;心无旁 wù (       ),孜孜以求,是我们奋斗的品格;勤思 笃学,( )而不舍是我们成功的秘 jué (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挫折中坚强,在挑战中勇敢,在竞争中超越,成功的()冕才能真正属于我们。

    心无旁 wù而不舍秘 jué

  •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虽与古典诗歌都为有感而作,但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 B . 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从民间词发展到文人词后,词作为“娱宾遣兴”、侑酒助乐的艳曲,逐渐在韵文文学中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 C .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吴敬梓。 D .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少陵野老,《行路难》是其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 3.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除了力量和骨气,还有情怀。这情

    怀,是中国人历来抱有的家国情怀。面对“公事”,      ; 面对“ 国家”, ;面对“困难”,      ;面对“他人”,                                     ;面对 “责任”                  。这情怀,是中国人“天下一家的情怀。疫情发生以来, 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克时艰、携手合作,为全球抗疫献智献力,彰显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因为有情怀,中国才有践行人间正道的信心。

    ①中国人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中国人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③ 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④中国人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⑤中国人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

    A . ②⑤③④① B . ③①②④⑤ C . ④②①③⑤ D . ③①④②⑤  
  • 4. 名著阅读。阅读文段,任选一题作答。
    1. (1) 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 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请你根据作者描述,任选两个,猜出他是谁,并概括出他的两个故事情节。

      A. 那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岁年纪。

      B. 《临江仙》赞他: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堪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C. 那押司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好结识江湖好汉,常济人贫困,周人之急。

    2. (2) 阅读名著审辩思维很重要。金圣叹评鲁达:“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鲁达虽性格粗鲁,但也精细缜密,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相关情节分析鲁达的粗鲁和精细。

      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②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 5. 古诗文默写。

    “用典”是诗人在诗歌中常用来传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典故分为“语典” 和“事典”。请根据提,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人及诗歌

    典故

    诗句

    作用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

    闻笛赋、烂柯人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慨叹。

    苏轼《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

    青天有月来几

    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点明

    饮 酒 赏 月 的 内容。

    杜牧《泊秦淮》

    玉树后庭花

    ,隔江犹唱后庭花

    讽刺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

    李商隐《无

    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神话传说: 蓬莱仙山和青鸟传信

     。

    抒发惆怅、伤感之情。

    王维《使至塞上》

    燕然勒石记功

    ,都护在燕然。

    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

  • 6. 综合运用

    二十大胜利召开来临之际,某班级准备举行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 (1) “自强诗词”书法展

      下列书法作品中,没有蕴含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       )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 (2) “自强人物”故事会

      请你从下面三个自强的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个下联。

      颜回     祖逖     岳飞

      上联:匡衡凿壁偷光,精神万代传

      下联:

    3. (3) “自强人物”颁奖会

      除了上述人物外,你还知道哪些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请介绍他的事迹, 推荐他参加颁奖大会。

    4. (4) “发愤图强”演讲会

      假如你参加了本次演讲赛,准备演讲哪些内容?(不能与以上内容重复, 至少写两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 7. 阅读《小老爷子的指甲刀》,完成问题。

           ①要是问我现在最怕什么?一点不掺假地说,我最怕的就是小老爷子手中的那把指甲刀。

           ②那天我正弓着腰抱着脚剪趾甲,小老爷子踱过来冲着我一伸手,我左右看看,不知道小老爷子想要什么。小老爷子也不恼,依旧把那只手伸得笔直, 一直伸到我的鼻子底下,光线被小老爷子遮住了,抱着的那只脚也有些发麻, 我索性直起腰来,把指甲刀放到了一边,小老爷子飞快地拿起指甲刀,乐颠颠地坐到我的对面抱起我的脚丫子。

           ③我以为那天不过是小老爷子心血来潮的游戏之作,谁知从那之后,小老 爷子竟然迷上了给我剪趾甲。然而他眼花手抖,次次都把我的脚弄得血肉模糊, 苦不堪言。

           ④真是怕啥来啥,我下班回家,刚坐到沙发上,还没坐稳当,小老爷子就笑嘻嘻地举着指甲刀凑了过来。(1)看见小老爷子手中的指甲刀,我心里忽悠一下,脚趾头条件反射似的刺痛起来,“嗖”地蹦到了沙发上,一叠声地说: “不剪,不剪,我的趾甲都剪秃了……”

           ⑤听我这么一嚷嚷,小老爷子不笑了,拿着趾甲刀呆呆地立在沙发前,那怯懦的小眼神让我很是无奈。我只得从沙发上出溜下来,扒下袜子,掰着脚趾头和小老爷子讲道理:“您看,这只脚指甲都剪秃了,另一只脚有两个脚趾头都剪出血了,真不能再剪了,您让我的趾甲养养吧。”

           ⑥小老爷子不语,摩挲着指甲刀眼巴巴地瞅着我,委屈得就像吃不着糖的孩子。我长叹了一口气,壮士断腕般地把脚往前一杵,闭着眼睛说:“那什么,您乐意剪就剪吧,呃,您手轻点……”

           ⑦(2)小老爷子顿时喜笑颜开,拖过一把小椅子坐在沙发对面,又从口袋中拿出老花镜,哈了口气,用衣角把眼镜擦了又擦,这才郑重其事地搬起我的脚。

           ⑧谁知,一剪刀下去血肉横飞,我“嗷”的一声把脚抽了回来。我叫唤, 小老爷子也跟着叫,一边叫一边慌慌地扔了指甲刀,转身跑进房间再也不肯出来了。

           ⑨晚饭的时候,小老爷子死活不肯出来吃晚饭,说是把老丫头弄疼了,老丫头脚疼,那就让他胃疼。

           ⑩大哥急了,数落我说:“你都多大岁数了?还让咱爸给你剪趾甲,你可真行!”不等我分辩,大哥又命令说:“你惹的祸你来收场,咱爸可禁不住饿,赶紧地哄他来吃饭。”

           ⑪我无可奈何,拖着伤脚蹭到小老爷子跟前,好说歹说,最后吓唬他说: “您不吃饭,我的脚就好不了……”小老爷子才蹦出来,一路蹦进饭厅。

           ⑫对,小老爷子确实是蹦着出来的。他是我的爸爸,自从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之后,他就不认识我大哥了,只记得我是他的老丫头。每次大哥管他叫爸的时候,小老爷子都很生气,点着大哥黑白相间的头发说:“你谁啊?管我叫爸,我哪有你这么老的儿子?”转脸看见我,立马多云转晴,使劲掏着口袋说:“老丫头爱吃啥,爸给你拿钱。”

          ⑬后来,大哥改口管他叫老爷子,可是爸爸还是不高兴,觉得自己还年轻,我一锤定音,就叫小老爷子吧,爸爸这才欢天喜地起来,连声说:“小老爷子好!”

          ⑭小老爷子忘记了很多事情,唯独记得与我有关的大小事情,包括我小时候玩打火机燎了他的胡子;我不爱吃肥肉,就把肥肉埋进他的碗底……一回忆起来,小老爷子满脸都带笑,似乎连皱纹都带着波浪。

          ⑮这不,小老爷子记得我最喜欢他的兔子蹦,小时候每当我不开心,小老爷子就把手指竖到头上,围着我兔子蹦,直至我破涕为笑。

          ⑯坐在饭厅,小老爷子依旧不肯消停,一会儿给我夹个猪蹄,说吃啥补啥,一会儿又颤颤巍巍地要帮我盛汤,说是补元气。大哥盯着小老爷子油乎乎的手和洒了满桌子的汤,拧着眉头说,“您要是真心疼老丫头,就别总给她剪趾甲了,回回剪到肉,看着都疼!”大哥总算是说了句公平话,我赶紧溜缝: “就是,就是,我又不是您的玩具,您玩点别的吧。”

         ⑰小老爷子看看我,又看看大哥,点着我喃喃地说:“老丫头太胖了,剪脚趾甲弯着腰抱着脚,肚子不得劲儿。”

         ⑱于是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恍然大悟地笑。

         ⑲我也跟着笑,笑着笑着,泪水糊了满脸。

    1. (1) 文章围绕剪脚趾甲记叙了几个片段,请补全相关内容。

      小老爷子想给“我”剪脚趾甲,“我”设法拒绝→小老爷子①, “我”无奈答应→小老爷子② ,“我” 疼得叫唤→小老爷子③,“我”连哄带吓→,④ “我”笑着流泪。

    2. (2) 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看见小老爷子手中的指甲刀,我心里忽悠一下,脚趾头条件反射似的刺痛起来,“嗖”地蹦到了沙发上,一叠声地说:“不剪,不剪,我的趾甲都剪秃了……”

      ②小老爷子顿时喜笑颜开,拖过一把小椅子坐在沙发对面,又从口袋中拿出老花镜,哈了口气,用衣角把眼镜擦了又擦,这才郑重其事地搬起我的脚。

    3. (3)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也有重要的作用。请联系全文,说说“大哥”在文中的作用。
    4. (4) 文章结尾写道:“我也跟着笑,笑着笑着泪水糊了满脸。”请分别分析 “我”笑和哭的原因。
  • 8.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读书要结“果”

           ①书籍的力量,需通过阅读获取;书籍的智慧,也需通过阅读领悟。在读书过程中,有人读书喜欢走心,终有所得;有人读书只为消遣,不加思考。今天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个人认为,好读书还要好结“果”。

           ②一些人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影响,为 自己不认真读书找借口。陶渊明读书真的“不求甚解”吗?非也。若果真如此, 陶渊明也就不会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了。他的原话是:“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陶渊明来说,他不仅喜欢读书,在读 到与自己见解一致的书时,还喜欢做深入的思考,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是对陶渊明读书论的误解。

           ③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使读了万卷书,但若 不能做深入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累,一点真知灼见都没有,那书也就白读了。读书必须有所思考,学习而不思考,就好比植物光开花不结果,总缺少点感觉与意味。读书是一种享受,结“果”更是妙不可言的一种享受。

          ④清人袁枚直言,读书人的“光芒”是“分等级”的,博学鸿儒的“光 芒”,“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所谓 “光芒上的差距”,说到底也是“思考境界”的差距。看完一本书后,思考也 是有多重境界的。一曰“想”,想想书中讲了什么;二曰“思辨”,书中观点、事实,能否站住脚;三曰“思想”,通过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高 度,但“心向往之”应成为我们读书孜孜以求的“执念”。只要读书时能有所 思考、追求结“果”,思想定会展现光芒。

          ⑤读书可“专”也可“杂”。“专”是集中突破,“杂”是突破自己原来的读书范围,开阔新知领域,为自己带来更多感悟。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都应该读。有一个时期,“读书无用论”的论调蔓延,严重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这种论调必须摒弃。读书有结“果”与没结“果”是不一样的,“光芒”上更是有差异。读书不思考,读书就没有了价值与意义。

    【文本二】

           ①什么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有品质的阅读呢?我认为,那种既能增强你的人生智慧、提升你的精神境界,又能够使你获得内心愉悦的阅读,与物质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阅读,就可以列为有品质的阅读。

           ②正如不是所有的食品都于身体有益,也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助于精神的 成长,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当我们为了以上这种既定的目的而阅读的时候, 我们所选择的读物,必然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助于精神的提升和内心的愉悦 的。这是一种愉快的阅读,这是陶渊明所奉行的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式的阅读。

           ③在这个讲究品质的时代,作为一个读书人,首先要讲究的,应该是阅读的品质;首先要追求的,应该是阅读的境界。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不慕荣利”。只有不慕虚名,把物质上的享受看得淡一些,你才能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才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称得上是一种有品质的、高境界的阅读。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阅读是人们获取书籍的力量、领悟书籍的智慧的重要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B . 文本一第③段引用孔子的话意在强调读书要深入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C . 读书人的“光芒”与其读完书后“想、思辨、思想”等多重思考境界有关,如果能多重思考,每个人都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D . 文本二第②段将食品与阅读进行对比,阐明了读书要有所选择,这样才有益于身心的观点。 E . 两个文本在写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开头段落都通过设问的方式直接提出了观点。
    2. (2) 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 (3) 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②③段都提到了陶渊明所奉行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但二者论述的观点各有侧重,为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 14 分)
  • 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 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①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②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⑤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 皆有喜气。

    ——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冷光,清亮的光。②娟然,美好的样子。③靧(huì)面,洗脸。④鬣(liè),泛指动物头颈上的毛。⑤罍(léi),盛酒的器皿。⑥蹇,跛脚,这里指驽钝的马或驴。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太守自也                     太守 B . 望之蔚然而深者           佳木而繁阴 C . 野芳而幽香                  朝白帝,暮到江陵 D . 游人而禽鸟乐也           太丘舍
    2. (2)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 (3) 甲文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说说你的理解。
    4. (4)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 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期待企盼→忧愁迷茫→

    2. (2)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请从对比或比喻的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50 分)
  • 11. 文学类刊物《青春文苑》举办征文活动,围绕“青春·成长”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青春文苑》投稿。

    ⑴请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青春往事”栏目投稿。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  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 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2 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 100 周年,在 100 年的光辉历史中,从在枪林弹雨中跃动着的革命先辈们青春的身影,到改革大潮里涌动着父辈们青春的创造, 再到如今发展征途上闪烁着新一代青春的智慧,一代又一代热血有为青年,在时代的召唤下创造的传奇,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年创造属于自己的青春。正所谓“无奋斗,不青春”,习近平总书记给冰雪健儿苏翊鸣的回信中也曾提到,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青少年应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向“青年哲思”栏目投稿。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 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