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7-29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 1. (2018高二下·乐山期中) 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 2. 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 .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 . 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C . 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 .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 3. 妖言容易引发损害国家统治稳定的叛乱,因而备受统治者重视。秦代存在“行沃(同妖)律”甚至不惜兴起大狱,汉文帝废除诽谤妖盲之法,东汉统治者曾多次针对妖言案颁布赦令。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 . 统治者反省和慎重的态度 B . 全面废除关于妖言的法律 C . 国家统治坚持以妖言人罪 D . 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
  • 4. 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 . 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 . 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C . 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 . 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 5.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南北治学各有侧重。贞观初,唐太宗诏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又诏颜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五经义疏》,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唐太宗此举意在(    )
    A . 确定科举考试内容 B . 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C . 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 D . 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
  • 6.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B .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C .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7.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
    A .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 .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 .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 .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 8.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出现了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明清时期的这一“剧变”(    )
    作者 相关表述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王夫之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A . 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 B . 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C . 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D . 实现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
  • 9. 如表是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有关教育机构采(    )
    教育机构 主要教材内容
    官学 经义类、律政类、礼制类、告诫类、文体类、军事类、科技类
    书院 理学、心学、实学、考据
    蒙学 基础识字类、伦理规范类、名物典故类、诗歌文章类、数理科技类
    A .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B . 强调儒家思想的教育与传承 C . 已经开展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D . 只允许在专门教育机构使用
  • 10. 《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表明( )
    A . 蔡伦开启了古代造纸先河 B . “蔡侯纸”体现民间工匠智慧 C . 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纸张推广 D . 造纸术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传播
  • 11.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
    A .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C . 活字技术效率低下 D .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 12.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
    A . 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B . 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C . 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D . 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
  • 13.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B .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C .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 14. 《全球通史》中写道:“统一文字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可以用来说明秦”统一文字”( )
    A .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 . 便利了国家政令推行 C . 实现了各地文化统一 D . 消除了地方分裂意识
  • 15. 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 . 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C . 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 . 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
  • 16. 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自东汉中后期起,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    )
    A .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B .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 . 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D . 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 17. 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如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    )
    时期 北宋 南宋
    代表类型 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 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
    内容 高山大川 岸芷汀兰
    植被 多表现阔叶落叶林 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
    用笔 强调笔法 强调墨法
    意境 阳刚、壮美、雄浑 阴柔、优美、飘渺
    A . 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 B . 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C . 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 D . 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 18. 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经过改良,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 .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 . 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 . 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 . 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 19. 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 . 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 . 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C . 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D . 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 20. 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 B .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 . 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 . 民众需求促进京剧兴盛
  • 21.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
    A . 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B . 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 C . 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D . 冲击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 22. 陈旭麓认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此说法是指(    )
    A . 维新变法促进国人觉醒 B . 百日维新践行君主立宪 C . 戊戌变法措施完全废除 D . 晚清拒绝改革挽救统治
  • 23. 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B . 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C .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 .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24.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 .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B .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D .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 25.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这些梦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 向西方学习民主之法 B . 向西方学习为君之方 C . 向西方学习富国之路 D . 向西方学习救国之道
  • 26. 如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 《译书经眼录》 164部 33.4% 327部 66.6%
    A . 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 B . 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 . 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D . 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 27.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 . 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 . 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 . 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 . 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 28. 如下图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凸显的共同主题是(    )

    A . 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B . 国家出路的探索 C . 思想解放的潮流 D . 清政府统治的崩溃
  • 29.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A . 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 . 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 .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 . 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 30.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体现在(    )
    A .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 .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31.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抗战时期发行量较小,主要是作为附录收入各根据地编印的《毛泽东选集》中。但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出版了许多版本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大量发行。这一变化(    )
    A . 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C .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 . 提供了人民政权的理论基础
  • 32. 下边是某同学的学习大纲,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 .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建设理程 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 34. (2022高二下·东方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别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

    ——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个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众多的耶稣会士纷至沓来,加上一批中国学者的译介,才使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潮。这一西学东渐也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明末,我国“外寇已深,内乱将起。兵不知如何打仗,国家财政万分困难,而学者则在高谈性理,出入禅道,其无补于世艰可知。利玛窦等人适时输入西学,讲究实用,确有起衰振弊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中国的有识之士在这种影响下越来越注重经世致用的东西,西学派

    正式形成。

    ——摘编自曹蓉《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科学》

    材料二:19世纪仇外恐外的人,在一种古老的基本原理中寻求安慰,即西方科学的各种要素一定是来源于古代中国。在为西方科学训练辩护时,有的人因此宣称西方科学的基础是从古代中国的数学借鉴来的。为了避开那些恐外仇外的人,搞现代化的人的手法是把西方的东西当作中国原先已有的东西偷偷带进中国。当康有为在古代中国的三世说中找到了现代西方的进步思想时,他使这一手法完善了。因此,在搞现代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必须以他们能够在中国搜集的一切类似物去对照外国的文化。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派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维新派学习西学的特点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清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