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 (2021高一下·九台月考) 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 .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 . 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 . 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 2. 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观象台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 .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 B . 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期 C . 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 . 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 3. (2022高一上·荆州月考) 1979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石砌建筑遗址、玉器与陶塑人像;1983年,在临近地区又发现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并发掘了其中的“女神庙”与积石冢。这两项重大发现对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材料表明:(   )
    A .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 . 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 . 考古发现能够还原历史面貌 D . 考古是历史研究的最佳途径
  • 4.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 分封制 B . 世袭制 C . 禅让制 D . 宗法制
  • 5. (2022高一上·荆州月考)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 . 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 .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 .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 . 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6. 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可考的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变化表,这种变化使(    )

    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表

    时代

    公卿总数

    同姓公卿数

    异姓公卿数

    商代

    19

    4

    15

    西周

    46

    30

    16

    A . 家国同构的色彩强化 B . 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王权得到大大的提升 D . 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
  • 7. 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
    A .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 . 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C . 稳固周朝统治秩序 D . 宣扬政权更替的合法性
  • 8. (2021高一下·九台月考) 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    )
    A .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 促进了民族认同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9. (2021高一下·东莞开学考) 据《礼记·礼运》载,孔子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表明孔子主张(   )
    A . 仁者爱人 B . 克己复礼 C . 有教无类 D . 因时改良
  • 10. (2022·八省联考) 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 时局变动促进社会思想多元 B . 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 C . 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 D . 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
  • 11. 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
    A . 道的思想 B . 无为思想 C . 辩证法思想 D . 以柔克刚思想
  • 12.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1-10级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11-20级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A . 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 . 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 . 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 . 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 13. (2021高二下·定远月考) 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

    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 . 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 . 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 . 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 . 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 14. 历史上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焚书的建议,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关于材料所涉及事件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所焚之书内容不可靠 B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 . 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 D . 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 15. (2022高二下·大庆期末)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 . 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 .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 . 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 .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 16. 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朝的廷议制度旨在(    )
    A . 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 B . 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力 C . 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D . 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
  • 17. (2016·海南)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 .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 18.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 . 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C . 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D .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 19.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
    A . 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B . 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 .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 D . 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 20. (2022高一上·荆州月考) 东汉人崔在写给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你《许子》十卷,“贫不及素(贫穷用不起帛),但以纸耳。”据此判断,当时( )
    A . 活字印剧术已经普及 B . 纸张的推广推动文化发展 C . 民间出版业非常盛行 D . 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4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
    2. (2) 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 (3) 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 (2) 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 (3) 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2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指完成其功业)。

    ——《中国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
    2. (2) 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