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摸底考...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有学者区分晋法家与齐法家∶晋法家反对儒家的礼治,而齐法家则吸纳了儒家的礼义思想;齐法家于重农之外,也照顾工、商业的生产。晋法家对于农业以外的生产,则加以限制,甚至排斥。管仲称士、农、工、商为“四民”,承认工商业者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   )
    A . 齐法家照顾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B . 齐晋法家思想有本质的分歧 C . 齐晋法家思想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D . 齐法家思想比晋法家更具实用性
  • 2. 商鞅变法规定“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陌封疆,而赋税平”。秦汉时期严格实行上计制度,县上计于所属郡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郡国再上计于中央。上述制度的实行(   )
    A . 利于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 B .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转型 C . 有效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 . 保证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 3. 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糖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 . 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 . 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 . 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 . 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 4. 480年,孝文帝至廷尉、籍坊的两所监狱,引见诸囚。同年闰七月,又亲自录囚,“轻者皆免之”。496年,下诏说∶“法为治要,民命尤重。在京之囚,悉命条奏,朕将亲案,以时议决。"孝文帝的上述举措(   )
    A . 旨在巩固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 B . 弘扬了中原先进的法治文明 C .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D . 利于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 5. 8世纪中叶之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接过中原石窟接力棒的是四川,四川石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广元千佛岩、皇泽寺、巴中南窟、北窟等诸多精品。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北方政局不稳 C . 政治重心逐渐东移 D . 佛教教义的世俗化
  • 6. 北宋时,参知政事薛居正奉命监修《五代史》时指出,梁末帝未能识别奸伪,缺少能臣善吏辅佐,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大因素。范祖禹在编修《唐鉴》时,深刻评论唐代三百年间的治乱兴衰,在当时和后代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这表明,北宋史家(   )
    A . 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编修当朝史 B . 受社会政局影响调整史学思想 C . 以理学思想指导官方史书的编写 D . 具有以史为鉴、以史资治的修史观
  • 7. 清廷皇帝为了解或处理地方某一重大事件,常常派出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均由皇帝特遣,行前和回朝后,都得面见皇帝请训或接受垂询,其内容除所办本身差务外,还常包括其他民情政务。在外地办事过程中,也得时时奏请。上述做法(   )
    A . 有利于制定合理决策 B . 是维护吏治清明的主要举措 C . 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D . 有助于平衡满汉地主的矛盾
  • 8. 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等11国同时宣战。当月,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条约,其内容包括∶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两湖督宪张之洞切实保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该条约的签订(   )
    A . 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 B . 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 C . 表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 D . 助推了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
  • 9. 1895至1898年,有资本额一万元以上可查的80家国内企业中,商办资本占资本总额的70%,官办与官督商办资本仅占30%,而在1894年之前这二者比例正好相反。1895年到1913年,新投资一万元以上的国内工厂有463家,为1894年的数倍。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B . 实业救国风潮得到激发 C . 洋务派自强新政成效较显著 D . 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 10. 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继承案件审理便遵循一个基本规则,即“以宗祧继承为主,以诸子均分原则为辅”。民国初年法律遵循的是新式“私有财产神圣”的精神,将继承人看作为“有继承权的人”,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继承的权利。这种变化(   )
    A . 表明宗族的社会影响力弱化 B . 反映出司法领域向近代化迈进 C .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观念 D . 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 11. 古田会议决议批判了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思想,强调“党对于军事工作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该决议反映出(   )
    A . 土地革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B .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被纠正 C . 中共加强对红军的政治性建设 D . 中共认真反思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 12. 据统计,从1938年6月至1941年5月,八路军在华北同日军作战1.5万余次,新四军在华中作战近5000次。到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由1938年的18万余人,激增到50万人,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已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上述事实突出表明,敌后战场( )
    A . 逐渐承担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B . 已经摆脱日军的全面封锁 C . 已经具备进行大反攻的实力 D . 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
  • 13. 下图为廖冰兄于1945年10月在重庆创作的漫画《舌卷江南》。漫画显示一肚皮圆滚的家伙,兜里成卷的钞票犹如翅膀一样使他飞在空中,江南财富卷入其口中。地面光秃,百姓穷苦哀嚎。该漫画反映了(   )

    A . 日军对占领区进行经济掠夺 B . 美国对华的资本输出加剧 C . 官僚资本控制财政以扩军备战 D . 国民党腐败统治招致人民不满
  • 14. 1954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后发表谈话说∶“我自己的印象是,中国不要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几个五年计划来建立起它的经济”。1956年,周恩来说∶“几年来的情况起了变化,所以我们决定了这一方针。中国政府决定分三批释放日本战犯,释放的人数超过一千人”。这反映出(   )
    A .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 B . 周边国家关注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C .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D . 中国积极践行和平共处外交原则
  • 15. 在八大会议上,陈云提出∶今后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陈云的上述主张(   )
    A . 总结了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作经验 B . 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有借鉴作用 C . 提出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向 D . 有助于我国成功克服经济困难局面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民之贫富,分五等输钱,名“免役钱”。若官户、女户、寺观、单丁、未成丁者,亦等第输钱,名“助役钱”。凡输钱,先视州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又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阙,谓之“免役宽剩钱”。用其钱募人代役。既试用其法于开封府,遂推行于诸路。既而东明县民数百,纷然诣开封府诉。帝知之,以诘安石。

    司马光言∶“上等户自来更互充役,有时休息,今使岁出钱,是常无休息之期。下等户及单丁、女户,从来无役,今尽使之出钱,而鳏寡孤独之人俱不免役。夫力者,民之所生而有,谷帛者,民可耕桑而得。至于钱者,县官之所铸,民之所不得私为也。今有司立法,惟钱是求,岁丰则民贱粜其谷,岁凶则伐桑枣、杀牛、卖田,得钱以输,民何以为生乎。此法卒行,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矣。”

    ——摘自(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北宋推行的法令特点及目的。
    2. (2) 概括材料中司马光的观点,并结合有关知识对其观点进行评析。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中为四组与民主观念和道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概念。

    风向标人物

    同道者

    核心概念

    支撑性词汇

    王韬

    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

    君民关系

    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议会

    梁启超

    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

    民权

    民权与民智、民族国家、自由、权利与义务、宪政

    孙中山

    邹容、宋教仁、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

    民权共和

    革命、民主、共和、五权宪法、国民大会、直接民主

    李大钊

    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

    庶民主义

    大众民主、劳工神圣、翻身解放

    ——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知识,运用表1中两组及以上信息,围绕“民主观念和道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信息表

    1929年,召开全国中医药界教材编写会议。在讨论中医药学校教材编写的同时,审定通过五年全日制中医学校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课时安排等

    学校教育是民国时期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也有部分名医是靠师徒相传成才的。学校的部分教员白天教学,晚上教授拜入门下的学生

    中医界人士意识到西医的一些优势,积极探索用西医的长处来改革中医

    1931年,创办上海中医学院。共开设医经、内经等17门中医课程,西医课程有3门,分别是生理、解剖和传染病

    19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江苏无锡开办中医针灸研究社,设实习课,为学生安排临床实践的地方,课程时长五个月

    ——摘编自许霞《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医科学化"的政策。1950年初,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到1953年,全国达到27所中医进修学校,学员3760人。1965年,全国中医学院(高等院校)已达22所,编写、审定、出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8种。1982年,卫生部召开会议,强调中医院要坚持以中医的理论指导医疗、教学和科研实践,高等中医教育要充分按照中医药学的特点办学。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等中医学院校举办七年制本科和双学士学位。1997年,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

    ——摘编自李青凌《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中医人才培养方面获得的发展。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49年前全国兼营“四坊”、“五匠”的,约有1000多万人。从1954年开始,农村专业手工业者或兼营手工业的农民都被整合进农业合作社,他们经营的手工业作坊成为社队企业的最早来源。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1959年高峰时,全国农村办起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7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人民日报也积极宣传兴办社队企业的优势。1959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等,还不很多,但是它们却代表着我国农村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发展前途。”

    ——摘编自王铁成《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83年2月初,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听到苏州己有不少社、队人均收入超过了800美元,他深受鼓舞。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颁布三个文件,对农村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给予支持,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队企业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作用。
    3. (3) 由材料中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