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中考试
一、    (30分)
  • 1. 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语句。

    君子之交淡如水

     

  • 2. 用课文原句填空。

    情感

    出处

    诗句

    大好河山,豪情壮志

    曹操《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外出闯荡,思念友人

    《峨眉山月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寄语大雁,家书传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③

    故人重逢,感慨良多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④

    惜花思乡,⑤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应傍战场开。

    芦笛声声,乡愁绵绵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日暮时分,乡愁渐浓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楼上”这个词中,“上”是名词,但是在“上课”这个词中,“上”是动词。 B . “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温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写想象之事,以儿童视角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 D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 4. 请阅读小语同学的日记,根据要求答题。

    了两个多月的初中校园生活终于开始啦!早上看到网课视频里曾见过的班主任,我声音特别liáo亮地喊了一声“闻老师早”,把同桌吓了一跳。要说我这同桌,第一天就向我展示了他天文地理各方面的渊bó知识,让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问他为什么能懂这么多,他说是因为喜欢,这就是孔子说的“①____________”吧!当然,我也认识了其他同学,他们各有才能,怪不得孔子还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可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1.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iáo亮            渊bó

    2. (2) 文段中填写的孔子语录为:

                      ②

  • 5. 小语平日对古诗文很感兴趣,表达意思爱用文言词句。但是,他的表述常常不得体。这段自我介绍就有不得体之处,请根据示例找出并改正。

    我自小热爱写作,取得了一定的造诣。希望能和有写作爱好的同学一起练习,相互交流彼此的拙作,共同提高大家的能力;如果有同学想提高写作水平,我也一定不吝赐教。

    示例:“不吝赐教”可改为“愿意和大家一起研讨”。

    ①“造诣”可改为“”        ②“”可改为“

    班级围绕《朝花夕拾》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 6. 同学们打算把《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编成话剧,大家搜集了一些有关人物对话的素材,请你帮忙选出人物姓名。

    A长妈妈        B衍太太        C父亲        D范爱农

    相关对话

    人物姓名

    “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陈莲河

    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藤野先生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电报?”

  • 7. 小文要扮演《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请你结合选段内容帮她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8. 扮演寿镜吾老先生的小语与编剧产生了分歧。

    小语:舞台上我表演读书时,演学生的不用表演人声鼎沸地读书,只需要表演偷偷玩耍就行了!这不是能更好地表现寿镜吾老先生对学生的温和与宽容吗?

    编剧:那可不行,你再看看原文。

    小语:好吧!没想到,改编也有这么多讲究。

    【原文】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二、    (40分)
  • 9. 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 首句以“”“”起笔,写景兼点时令,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2. (2) 下列诗句中的“月”没有被赋予思念之愁的是(    )
      A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10. 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而窃听,炊忘著萆 , 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太丘曰:“颇有所识不?”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注释】①元方、季方是陈太丘的两个儿子。②著萆(bì):放竹萆。萆,同“箅”,蒸饭器具,使米不漏至锅底水中。③馏:蒸饭。④糜:粥。⑤易夺:改正补充。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去后                    ②俱而窃听

      颇有所识不                ④

    2. (2)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二 子 俱 说 更 相 易 夺 言 无 遗 失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 (4) 【甲】文用“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侧面表现了元方的“方正”。【乙】文从陈太丘两个儿子的角度看,对元方、季方的描写是,表现了他们的好学;从陈太丘的角度看,对元方、季方的描写,如“乃俱窃听,炊忘著萆”是侧面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与宾客的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1) 有同学看完文章后,认为题目可以改为《看花》,你认为呢?请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2. (2) 看似不起眼的词语,有时却蕴含了深深的情感。请品味下面这句话,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没有想到那是永远的诀别。

    3. (3) 同样写母亲,本文和【链接材料】都提到了“花”,请分别分析这些“花”在文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节选自莫言《母亲》)

  •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作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看绿。”

    “绿在哪儿?”“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还看到什么吗?”“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你这么喜欢冬天?!”“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不是孕育着春天吗?”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有删改)

    1. (1) 文中先后描写了三幅冬景,生动展现了北方山村在茫茫白雪中的情致。请仿照示例给另外两幅画面命名。

      示例:画面一:郊外闲冬图

      画面二:

      画面三:

    2. (2) 小语和小文都很喜欢这篇文章,便一起朗读起来。读到“你这么喜欢冬天?!”这句话时,两人将重音放在了“你”上,并且在“你”后进行了停顿,但是总觉得读得不对劲,请你帮帮他们,给出更合适的包含停连与重音的朗读方案。
    3. (3) 读完文章,小语和小文又一起赏析了贾平凹传神的语言。

      小语:“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明明是冷的感觉,却用了①的修辞手法,把冷跟热的感觉相比,将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文:还有这句,“奶奶,电线肿了。”这里的“肿”用得可真妙。②

      小语:贾平凹很喜欢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如③,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小文:是的,很多作家都喜欢。《春》中就有这样的例子:④。这些作家还喜欢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贾平凹在本文中就借冬日里物的状态、人的活动和感受,如⑤展现了冬的寒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小语:看来想把景物描写好,这几个方法缺一不可啊!

    4. (4) 贾平凹的散文往往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表达深邃的哲思。文章最后一段的“奇景”之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思?
三、   (30分)
  • 13. 根据要求写作文。

    开学两个月,为了让班级同学更深入地相互了解,班主任决定召开“我和我的新同学”主题班会,每个人都要发言。请以“夸夸我的新同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50字。②不得出现作者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