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简阳市简城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2-11-27 浏览次数:7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下列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北京人复原头像 B .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 . 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D . 历史学家的著述
  • 2. (2022七上·定远月考)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 . 都发现于黄河流域 B . 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C . 都会制作石器工具 D . 都懂得人工取火
  • 3.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成排榫卯相连的木桩、大量的横板和竖板,是木桩插于地下,上而以木板等拼接的房屋建筑遗留下来的痕迹。该房屋建筑被称为(    )
    A . 半地穴式建筑 B . 干栏式建筑 C . 圆形洞穴建筑 D . 栽柱式建筑
  • 4. “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这短短的广告词感动了不少中国人。提起这“中国味”,很多人会想到半坡居民,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会(    )
    A . 种植蔬菜 B . 种植粟 C . 种植红薯 D . 制作陶器
  • 5.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在大河流域,这是因为(    )
    A . 战略地位重要 B . 适合航海、交通便利 C .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D . 环境优美
  • 6.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 . 黄帝 B . 大禹 C . 夏启 D . 商汤
  • 7. (2021七上·金水期中) 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主要是由于(    )、
    A . 华夏族由炎、黄部落融合而成 B . 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 中华民族有着锐意进取的精神 D . 华夏族孕育于古老的传说时代
  • 8. 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后,尧将首领之位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方法把位置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传位的方法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推举制 D . 分封制
  • 9. 夏、商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 统治者缺乏治国经验 B . 自然灾害严重,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C . 少数民族入侵 D . 末代国君统治残暴
  • 10. (2021六上·龙凤期末) 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历史的是(    )
    A . B . C . D .
  • 11. 《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中说:“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功臣、勋将等成为了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 等级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世袭制
  • 12.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是壬寅虎年,如果用中国最早的汉字字体来书写“虎”字,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小篆 D . 楷书
  •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3月18日在北京揭晓“2021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等6个考古项目入选。下列文物最有可能在该遗址中出土的是(    )
    A . 打制石器 B . 青铜器 C . 铁器 D . 瓷器
  • 14. 《论语》中描述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局面应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    )
    A . B . C . 西周 D . 春秋时期
  • 15. (2022七上·孝昌月考)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去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 .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 . 天子依附于诸侯 D . 周王室地位衰落
  • 16. “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 . 晋文公 B . 齐桓公 C . 楚庄公 D . 越王勾践
  • 17. 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诸侯国是(    )
    A . B . C . D .
  • 18. 下图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项水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邗沟 D . 大运河
  • 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谁的主张(    )
    A . 老子 B . 韩非子 C . 孔子 D . 庄子
  • 20. (2020七上·铁西期末) 以下经典中属于道家经典的是(    )
    A . 《论语》 B . 《韩非子》 C . 《孟子》 D . 《道德经》
  • 21. 秦始皇时期掌管军事的官员是(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太尉 D . 司隶校尉
  • 22.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对材料“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    )
    A . 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B . 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C . 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D .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 23. (2020七上·苏州期中)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
    A . 黄帝和炎帝 B . 夏桀和商汤 C . 秦二世和陈胜 D . 项羽和刘邦
  • 24.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是(    )
    A . 刘邦、项羽起义 B . 武王伐纣 C . 黄巾起义 D . 陈胜、吴广起义
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2分,共30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明浩如烟海,文明进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会大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创造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农耕文明。

    材料一:

    图1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图2  骨耜

    材料二:

    图3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4  春秋时期牛尊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使用图1这种工具的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图2中的工具是用于什么劳动的?
    2. (2) 材料二中的图3、图4反应出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谈谈你对这些新现象的看法。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措施?
    4. (4) 综合材料一、二、三,说说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 2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魅力永存。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考古学家们在多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片,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资料。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在思想界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众多思想家。你对甲骨文或者思想家们哪一个更感兴趣呢?请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下面的两个表格只需要选择一个表格作答,将表格补充完整即可)

    1. (1)

      甲骨文

      概念

      记载内容

      造字方法

      地位/意义

    2. (2)

      思想家()

      学派

      思想主张

      意义

三、综合探究题(共22分)
  • 27.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以“秦帝国兴亡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横扫六国篇】

    材料一: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巩固统一篇】

    材料二: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秦的速亡篇】

    材料三:

    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

    刘邦

    1. (1) 材料一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灭六国的条件。
    2. (2) 材料二的示意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填什么?
    3.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句话评价秦始皇。
    4. (4) 材料三中,图8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图9、图10的两位人物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各起到怎样的作用?
    5. (5) 综合以上探究,从秦的兴亡中,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