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

更新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   )
    A . 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B . 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 C . 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D . 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
  • 2. (2020高一下·北京月考)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 .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 . 形成礼乐制度 C .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 . 出现早期国家
  • 3. 据考古发现,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机构“三正”与“六卿”,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政务官员、宗教祭祀官员,农业经济官员、军事官员等。到了商朝,”地方开始出现了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这说明夏商时期(   )
    A . 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 B . 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 . 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 . 官员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 4.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5. (2022高一上·大石桥月考) 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
    A . 饮食 B . 娱乐 C . 装饰 D . 政治
  • 6. (2022高一上·大石桥月考) 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楚国国君熊渠也兴兵于外,取得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封其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少子为越章王。这反映了(    )
    A . 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 . 分封制度瓦解 C .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 . 宗法制度崩溃
  • 7. (2020·新课标Ⅰ)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 .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 8. 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A . 表明分封制完全崩溃 B .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活跃 C . 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 . 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
  • 9. 历史背景是指与历史现象具有直接性和相关性的历史事实。据此,从孔子年谱中分析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指孔子年谱的部分内容(   )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前548

    4岁

    在鲁,齐国大臣崔杨弑齐庄公

    前517

    35岁

    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前493

    59岁

    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A . 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的反映 B . 面对“礼崩乐坏"局面的理性反思 C .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体现 D . 打破“学在官府"教育格局的表现
  • 10. (2022高一上·乌苏月考) 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说,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
    A . 推行仁政 B . 简化祭礼 C . 维护周礼 D . 隆礼重法
  • 11. 客卿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统称。下为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部分)。由此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秦孝公时期

    卫国人商鞅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时期

    魏国人张仪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时期

    魏国人范雎

    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时期

    楚国人李斯

    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灭六国

    A . 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 B . 重视引进人才促进统一大业 C . 合纵连横牵制削弱其他诸侯国 D . 借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 12. 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不同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血缘的民族都按什伍编制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准世袭,使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财税等大权完全集中到国君一人之手。这些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   )
    A . 取消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B .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C . 促进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D . 为官僚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13. (2022·浙江模拟) 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 . 心理隔阂的消弭 B . 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 . 各族同源的认同 D . “大一统”政体确立
  • 14.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封邦建国”,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行郡县。这反映出商朝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
    A . 传统等级制度的瓦解 B . 财产地域观念的淡化 C . 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 15. 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 .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16.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人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 .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 . 强化了经济控制 C . 开通了丝路贸易 D .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 17. 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的品级,通常比较低下。《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提拔严助为中大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   )
    A . 以小御大,以内御外 B . 集体决策,集思广益 C . 加强监督,防止腐败 D . 内重外轻,加强皇权
  • 18. 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减少地方官的腐败 C .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 . 加强君主专制
  • 19. (2022高一上·大石桥月考) 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A . 节省开支 B . 整顿吏治 C . 威慑外戚 D . 遏制诸侯
  • 20.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解决边疆危机 B . 削弱诸侯势力 C . 加快经济开发 D . 抑制土地兼并
  •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 . 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失 B . 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 C . 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 . 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 22. (2022高一上·沈阳月考) 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    )
    A . 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 B . 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 . 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 . 反映了皇权的衰落
  • 23. (2022高一上·沈阳月考) 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湘江流域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成群的野生动物更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区域相对较少。这反映出当时(    )
    A . 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 B .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 . 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D . 北方经济超越南方
  • 24. 南朝开创者宋武帝刘裕一度遭到了高门士族的抵制,因而对持观望态度的高门人物予以容忍,对有合作意向的高门人物给予笼络,尤其是琅琊王氏,王诞、王弘等人物成为稳固统治、建立新朝的佐命人物。这说明(   )
    A . 南方得到较大发展 B . 琅邪王氏源于江南 C .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 . 南朝政权更迭频繁
  • 25. 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入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者着意在强调阀士族(   )
    A . 为平乱治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B . 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 C . 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D . 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 26. 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段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 . 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 . 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流 C . 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 . 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 27. 如表是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据此可知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   )
    评论者 评论者评论内容(节选)
    颜真卿(唐代大臣) 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也。《全唐文》
    司马光(宋代史家) 李林甫为杜边帅为相之路,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唆(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资治通鉴》
    赵翼(清代史家) 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王寿楠(近代学者) 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耿乐之从......酿成大祸而不知,《廿二史劄记》
    A . 安史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 B . 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C . 安禄山手握重兵终致叛乱窃权 D . 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
  • 28. “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
    A . 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 . 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 . 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 . 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 29. 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
    A . 使寒门子弟可以进入统治阶级 B . 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稳定环境 C .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 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 30.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奚与契丹没有再在河北地区制造大规模的侵扰,由于本身利益所在,各藩镇对此地区勤派巡察兵,但不无端寻衅。据此可知( )
    A . 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 B . 中央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C . 藩镇有助于解决边防问题 D . 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
二、非选择题(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
    2. (2) 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