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
    A .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B .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 .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D .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 2. 商周时期,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土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土阶层的分化(   )
    A .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B .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 .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 3. “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法定制度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由此可见,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是(   )
    A . 后者为前者的助于 B . 有所关联,相互牵制 C . 两者之间互不统属 D . 级别悬殊,上下从属
  • 4. 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
    A . 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 . 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C . 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 . 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 5.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是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幕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丁。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反映了司马迁(   )
    A . 认为郡县制是治国的根本 B . 对地方豪强的势力认识不足 C .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D .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6. 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乘、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
    A .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 利于加强皇权 C . 能抑制外戚干政 D . 使得台阁至上
  • 7. 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并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由此可见。敦煌莫高窟壁画所描述的历史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宋元时期
  • 8.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据此可知(   )
    A . 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 . 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 . 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 . 中央集权体制已破坏
  • 9. 如下,据《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户兵比例表》,可见唐代中后期(   )

    镇别

    户数

    兵数

    户:兵

    兵数出处

    魏博

    74498

    70000

    1.1:1

    《旧唐书》卷一二七《洪经纶传》

    成德

    63604

    50000

    1.3:1

    《旧唐书》卷一四四《阳惠元传》

    武宁

    37251

    30000

    1.2:1

    《全唐文》卷七一六《使院新修石幢记》

    泽潞

    26059

    20000

    1.3:1

    《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抱真传》

    淮西

    12867

    50000

    0.3:1

    《旧唐书》卷二一四《吴元济传》

    A . 藩镇拥兵自重脱离中央控制 B . 呈现出北强南弱的战略态势 C . 朝廷军队征兵标准日趋严格 D . 战事多导致军事参与率较高
  • 10.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 .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B .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D .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 11. 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 . 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 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C .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 .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 12.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 .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B .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D .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 13. 王安石变法前,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   )
    A . 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B . 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 C . 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 D . 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
  • 14. 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   )
    A . 交通便捷 B . 战争频繁 C . 商业繁荣 D . 重视外交
  • 15. 分析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两税比率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11.2

    3874.0

    40:60

    熙宁末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 . 农业生产减弱趋势明显 B . 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C .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 工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 16. 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元朝(   )
    A .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B . 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C . 戏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D . 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1小题,共计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见另页)
  • 17. 先秦时期以后,“大一统”是古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责,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恒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通(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

    ——《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代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度,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邵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 (1) 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一,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3. (3) 解读材料三,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代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1) 综合分析以上材料的重要选官制度,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 (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 (3) 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太宗即位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但是,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吃嗟怨,莫不自安。缘以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初之政敌,皆引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市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贲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馈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贞观之治’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元代统治者在疆域空前扩大、民族融合全面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在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汉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元代延续重儒政策,但未像前朝那样对儒学予以独尊、儒生仕途狭窄。元代实行兼容而防范的宗教政策。在优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同时牵制汉地民间教派。元代重视文化交流,积极引进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西融汇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政策的推行。元代统治者巩固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对明清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或《元代文化政策研究》

    1. (1) 概括元代文化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 (2) 对元代文化改革予以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