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

更新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13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谚语反映出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是(   )
    A . 雨热同期 B . 不稳定性 C . 终年高温 D . 降水较少
  • 2. 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黄河流域图

    1. (1) 图中黄河最终注入的海洋是(   )
      A . 渤海 B . 黄海 C . 东海 D . 南海
    2. (2) 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有(   )

      ①在兰州至河口河段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②在银川至河口河段发展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③在河口至龙门的河段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  

      ④在桃花峪以下的河段大量修建电站以开发水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   )

    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②未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④宣告延续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4.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
    A . 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 . 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 . 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 5.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反映出清政府(   )
    A . 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 . 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 . 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 6. 有史学家称:孙中山是“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为孙中山赢得如此赞誉的历史事件有(   )

    ①成立兴中会    ②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创建中华民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2022八上·丽水月考)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 .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 . 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 .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 8. 某历史教师在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调整前

    调整后

    鸦片战争(1840一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一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一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一1901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戊戌变法(1898年)

    鸦片战争(1840一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一1860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一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一1901年)

    A . 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 . 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 . 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 . 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践行着这一做人的准则,他们便是中国的脊梁。对此,以下符合的有( )

    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三元里人民抗英    ④左宗棠收复新疆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至昆明高速铁路(沪昆高速)横贯湖南,对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湖南自古种植业发达,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其中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 (1) 读图1,沪昆高铁自东向西经过省份的简称分别是沪、浙、赣、、贵、。其起始点与终点分别位于。(填地形区)
    2. (2) 读图2,分析该铁路在修建湖南省段难度较大的原因,并说说该铁路全线贯通对沿省发展的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洞庭湖平原能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 11. 初二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时,做了四篇书摘。阅读书摘,回答问题。

    书摘一:

    历史界碑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书摘二:

    以新卫旧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归为二端。

    书摘三:

    破旧立新

    经过庚子(注:1900年)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书摘四:

    除旧布新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1. (1) 依据书摘一,说明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原因。
    2. (2) 根据书摘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采取的措施。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摘三中的事件是如何体现出“破旧立新” 的。
    4. (4) 综合书摘,并运用所学知识,梳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
  • 12. 回眸历史进程,凝练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雄伟的工人和学生的队伍走上了街头,全国范围内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特别是一向被人轻视的工人群众也发出了怒吼,这是一支真正能制一切反动派与死命的伟大生力军。……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

    ——吴玉章《回忆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

    材料三: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阐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