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1-27 浏览次数:7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 中国人民的抗争 C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近代化的探索
  • 2. 下图是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著名的浮雕,它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 . 1839年的虎门销烟 B . 1851年的金田起义 C . 1911年的武昌起义 D . 1919年的五四运动
  • 3. 晚清著名史学家夏燮说:“论者皆谓中西之衅,自烧烟启之。今载考前后,乃知衅端之原于互市,而非起于鸦片也。”夏燮认为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
    A . 英国鸦片商人的施压 B . 林则徐虎门销烟 C . 英国想打开中国市场 D . 中英意识形态冲突
  • 4. 《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的富商和劳工因个人利益遭到严重打击,十分仇视外国人。当时广州富商仇视外国人的直接原因,与《南京条约》条款关系最密切的一项是(   )
    A . 巨额赔款 B . 割让领土 C . 五口通商 D . 协定关税
  • 5. 马克思在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时说,某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是指(   )
    A . 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B . 公使可进驻北京 C . 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D . 鸦片贸易合法化
  • 6. 下面知识卡片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1年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1853年太平军开始北伐和西征,后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A . 爆发原因 B . 兴衰过程 C . 主要特点 D . 深远影响
  • 7. (2022八上·赣县区月考)   1853年英国公使文翰曾把《南京条约》抄送给太平天国政府。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仅没有承认《南京条约》,并明确宣布不许再卖鸦片。这反映了(    )
    A . 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抗争精神 B . 《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C .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进步性 D . 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8. 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
    A .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 促使中国走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 C . 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 D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 9. “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其中有购自德国的两艘铁甲舰。北洋海军的船舰比较先进,在亚洲堪称一流。但是,后来由于海军经费挪作他用,再未增添任何新式船舰,后来连枪炮弹药也停止购买,结果整支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灭。”这段史料揭露出(   )
    A . 封建制度阻碍海军持续发展 B . 北洋舰队海军装备非常落后 C . 甲午中日战争敌我力量悬殊 D . 洋务派“制器”投入严重不足
  • 10. “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这说明(   )
    A . 洋务运动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民族企业普遍存在官商勾结的现象 C . 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D . 洋务运动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
  • 11. 19世纪70年代,清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枪、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典型战例就是清政府收复新疆,其指挥者是(   )
    A . 曾国藩 B . 李鸿章 C . 左宗棠 D . 张之洞
  • 12. (2019九上·滨州开学考)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反抗外来侵略 B . 推翻清王朝统治 C . 近代化探索 D . 掀起工农武装割据
  • 13. 为了限制李鸿章的权力,甲午战争中山东巡抚李秉衡以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山东刘公岛海军基地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这从侧面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 . 前线将领贪生怕死 B . 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 . 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 . 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 14. (2017·阳谷模拟) “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近代出现这一现象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5. 甲午战争后,在远离战场的湖北沙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刚刚打过的战争;而曾经亲历甲午之战的英国人泰莱说,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可见甲午战争的战败(   )
    A . 刺激了民族觉醒 B . 加深了民族危机 C . 体现了民众国家观念的缺失 D . 对中国影响甚微
  • 16.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针对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送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 . 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 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D . 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 17. 下面为1895-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表,导致1898年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报刊总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比例

    1895

    7

    3

    43%

    1898

    47

    39

    83%

    A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C . 洋务运动的兴起 D .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 18.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 . 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 . 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 19.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据此可知(    ) 
    A . 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 . 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 .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 . 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 20. 孙中山曾写出:各方在八国联军后的反应给了他的革命行动新的革命力量,入党人数增多,海外筹款,较前有效。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 )
    A . 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 B . 早期革命积累了经验 C .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D . 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 21.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体现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22.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嘱咐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 . 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 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 .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 23. (2021八上·普宁期中)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溥仪复辟等。这些事件说明(   )
    A .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艰难 B . 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 .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 . 军阀割据阻碍民主化进程
  • 24.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躁动,就没有‘五四’这样空前规模的爱国群众运动,也不可能形成独特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 打击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 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 . 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D . 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 25.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这些史事反映了(   )
    A .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 .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取得实质性成果 D . 五四运动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26.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李大钊(   )
    A . 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B . 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的重要性 C . 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 D . 已经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 27. “若卖国首领未诛,卖国条约未废,亡国之祸终难幸免”;“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新文化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戊戌变法
  • 28. 《新青年》登载许多文章,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和关于生物起源、医学、生理学、物理学、体育等科学知识,开展了对有鬼论的批判,大力破除封建迷信,反对愚昧和盲从。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 大力宣扬西方的民主 B . 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 C . 有利于自然科学发展 D . 号召推翻封建社会
  • 29. (2022八上·龙湖期中)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号召:“无论是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要站出来!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以上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 . 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B . 使青年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C . 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 开始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 30. 参加巴黎和会之初,北洋政府“原拟全约签字”;5月20日,北洋政府接受代表团“保留签字”的建议;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电令代表团“如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成功维护了国家主权 B . 北洋政府外交取得了巨大胜利 C . 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 D . 民众广泛参与发挥了巨大力量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6分,33题10分,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一事件使“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 “在炮口的逼迫下”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哪个?结合该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步入近代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材料二的这封信最有可能写于哪场战争期间?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造成什么危害?从材料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是对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评述?该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 (4) 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一一屈辱。对此,你有何感想?
  • 32.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宪之梦】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它要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共和之路】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 (1)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2. (2) 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梁启超等人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除梁启超外请列举一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3. (3) 依照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了什么起义的首次胜利?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树立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 
    4. (4) 【思想风暴】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5. (5) 【规律揭示】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 33. 根据下表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问题。

    大事年表

    选取材料中相互关联的2—3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100字左右,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选择的史事:

    观点:

    论述:

    结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