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0高三下·启东开学考) 王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一般人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守仁(    )
    A .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B . 科学地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 . 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D . 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 2. (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 .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3.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提出:“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首先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B . 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C . 区分教育阶段,强调学习的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D . 主张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 4. 对于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蔡元培甚至称其为“中国的卢梭”,将其《明夷待访录》说成是“中国的《人权宣言》”。以上言论没有意识到黄宗羲的思想(   )

    ①与卢梭的民权观本质上并不一致②对于近代民主运动具有重要价值

    ③与他们追求的政治理想不尽相同④有利于探索改造原社会的新出路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5. 如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

    时期

    “夷”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

    “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

    “barbarians”(野蛮人)

    魏源《海国图志叙》

    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

    将“夷”,改称为“洋”

    A . 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 B .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C . 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D . 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
  • 6. (2020高二上·南阳期中)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
    A . 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 . 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 . 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 . 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 7.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 .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B . 救国道路的探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 . 国人对西学持完全否定态度 D .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 8. 1935年底和1936年初,苏共《真理报》和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发表专文向全世界介绍毛泽东,称毛泽东为“中国人民传奇式的领袖”“在党、红军和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毛泽东(   )
    A . 完全贯彻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导 B . 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 C . 领导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 D . 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 9.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 . 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 .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 .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10.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 .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B .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 . 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 .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 11. 下表所示为1960~1963年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概况。这一变化(   )

    年份

    1960

    1963

    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

    校、农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等

    学校数量

    31001所

    5878所

    在校生人数

    503.5万人

    83.78万人

    教职工人数

    51.38万人

    18.19万人

    普通中学

    学校数量

    21805所

    19599所

    A . 反映了中等教育的主导地位 B . 服务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D . 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 12. (2019高二上·番禺期中) 下图是某国际组织元首理事会召开的场景。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    )

    A .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C .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彰显大国担当 D . 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
二、非选择题(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材料二: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可以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展开论述,也可以针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或者部分领域展开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