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B . 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性的起源,他认为在原子,分子等微粒内部存在着分子电流 C .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D . 元电荷的数值最早是物理学家安培测得的e=1.6×10-19C
  • 2. (2018高二上·太原月考) 关于磁感应强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若长为L、电流为I的导线在某处受到的磁场力为F , 则该处的磁感应强度必为 B . 知,BF成正比,与IL成反比 C . 知,一小段通电导线在某处不受磁场力,说明该处一定无磁场 D . 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
  • 3.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末) 如图,两个固定正点电荷相距L,电荷量均为q(q>0,q远大于电子电量),两个点电荷中点为O点,A点为两点电荷中垂 线上一点。静电力常量为k,不计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在A点由静止释放一电子,电子将做匀加速运动 B . 在两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O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零 C . 在两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O点的电势最高 D . 过O、A两点的直线位于同一等势面上
  • 4. (2020高二上·大名期中) 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两个带电粒子P、Q以相同的速度沿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两平行板间的匀强电场中,P从两极板正中央射入,Q从下极板边缘处射入,它们最后打在同一点(重力不计),则从开始射入到打到上极板的过程中(   )

    A . 它们运动的时间tQ>tP B . 它们运动的加速度aQ<aP C . 它们所带的电荷量之比qP∶qQ=1∶2 D . 它们的动能增加量之比ΔEkP∶ΔEkQ=1∶2
  • 5. (2020高二上·天门期末)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放置质量为M=2kg的长方体形木板B,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A停在B右端。t=0时刻,木板B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此后A、B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在t=1s时,A物块刚好从B的左端滑落。规定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A对B的压力与地面对B的支持力冲量和为零 B . 水平恒力F与A对B的摩擦力的冲量和为零 C . 在0~1s内,水平恒力F的冲量大小为10N·s D . 在0~1s内,A对B的冲量为8N·s
  • 6. 两球A、B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 , 当球A追上B并发生碰撞后,两球A、B速度的可能值是(取两球碰撞前的运动方向为正)(  )
    A . B . C . D .
  • 7. 某同学将一直流电源的总功率PE、输出功率PR和电源内部的发热功率Pr随电流I变化的图线画在了同一坐标系中,如图中的a、b、c所示。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 . 直线a表示电源的总功率PE B . 曲线c表示电源的输出功率PR C . 电源的电动势E=3 V,内电阻r=1 Ω D . 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Pm=9 W
  • 8.

    图中虚线所示为静电场中的等势面1、2、3、4,相邻的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其中等势面3的电势为0。一带正电的点电荷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运动,经过a、b点时的动能分别为26J和5J。当这一点电荷运动到某一位置.其电势能变为-8J时,它的动能为(     )

    A . 8J B . 15J C . 20J D . 34J
二、多选题
  • 9. 如图所示,将带铁芯的线圈A通过滑动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连接到灵敏电流计上,把线圈A放进线圈B的里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开关闭合后,线圈A插入或拔出都会引起电计指针偏转 B . 线圈A插入线圈B中后,开关闭合和断开的瞬间电流计指针均不会偏转 C . 线圈A插入线圈B中后,开关闭合和断开的瞬间电流计指针向相反的方向偏转 D . 开关闭合后,只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加速滑动,电流计指针才会偏转
  • 10. 如图所示,电路中A、B为两块竖直放置的金属板,开关S合上后,静电计指针张开一个角度,下述哪些做法可以使指针张角增大(  )

    A . 使A,B两板靠近一些 B . 使A,B两板正对面积错开一些 C . 断开S后,使B板向右平移拉开一些 D . 断开S后,使A,B正对面积错开一些
  • 11. (2020高二上·大名月考) 如图甲所示,平行金属板中央有一个静止的电子(不计重力),两板间距离足够大。当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后,在图中,反映电子速度v、位移x和加速度a三个物理量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可能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2.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两端各连着滑块A和B,滑块A的质量为 , 滑块B的质量 , 两滑块都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今有质量为的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入A中不再穿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子弹打入滑块A的过程中,子弹对滑块A的冲量大小为 B . 滑块B的最大速度为 C . 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D . 子弹、滑块A,滑块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
三、实验题
  • 13. 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实验中,电流表G的满偏电流 , 内阻之间。

    1. (1) 电路如图所示,所用电源是由两节内阻很小的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利用半偏法测定电流表G的内阻 , 其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A.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

      B.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

      C.电阻箱(阻值范围

      D.电阻箱(阻值范围

      依据实验要求,应该选用应该选用。(填入选用器材前面的字母代号)

    2. (2) 该实验操作的步骤有:

      A.只接通 , 调节电阻 , 使电流表G指针偏转到满刻度

      B.保持不变,再接通 , 调节电阻 , 使电流表G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

      C.读出的阻值,即认为

      用此方法测得电流表内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或“偏小”或“相等”)

    3. (3) 由此实验测出电流表内阻 , 现通过串联一个的电阻把它改装成为一个电压表,则该电压表的量程为V;如果用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测量(已校准),表头示数如图所示

      则测得的电压值是V(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14. 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 (1) 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测量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 . 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 . 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 . 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 (2) 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

      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末端,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 . 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 . 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 . 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 . 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 . 测量平抛射程OM、ON
    3. (3)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若碰撞为弹性碰撞,其表达式可表示为(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
四、解答题
  • 15.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37°,一带有正电的小物块质量为 , 电荷量为 , 置于斜面上。当沿水平方向加有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时,带电小物块恰好静止在斜面上,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g取

    1. (1) 求小物块的带电量q;
    2. (2) 从某时刻开始,电场强度变化为原来的一半,则过2s后,物块运动的速度为多大。
  • 16. 利用电动机通过如图所示的电路提升重物,已知电源电动势 , 电源内阻 , 电阻 , 重物质量 . 闭合电键,当将重物固定时,电压表的示数为5V;当重物不固定且电动机最后以稳定的速度匀速提升重物时,电压表的示数为求:不计摩擦,g取

    1. (1) 电动机的内阻.
    2. (2) 重物匀速上升时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3. (3) 重物匀速上升的速度大小.
  • 17. (2020·石家庄模拟)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质量为1.75kg的木板右端固定一光滑四分之一圆弧槽,木板长2.5m,圆弧槽半径为0.4m,木板左端静置一个质量为0.25kg的小物块B,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0.8。在木板的左端正上方,用长为1m的不可伸长的轻绳将质量为1kg的小球A悬于固定点O。现将小球A拉至左上方,轻绳处于伸直状态且与水平方向成 =30°角,小球由静止释放,到达O点的正下方时与物块B发生弹性正碰。不计圆弧槽质量及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 (1) 小球A与物块B碰前瞬间,小球A的速度大小;
    2. (2) 物块B上升的最大高度;
    3. (3) 物块B与木板摩擦产生的总热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