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德惠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11-16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 保护鸦片贸易 B .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C .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 D . 割占中国领土
  • 2. (2022八上·濉溪月考)   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 . 割占香港岛 B . 割占九龙司 C . 旅顺大屠杀 D . 火烧圆明园
  • 3.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寿诞,举行隆重的祝寿庆典万众齐集星牛岭,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这事件是(   )
    A . 金田起义 B . 定都天京 C . 天京事变 D . 永安建制
  • 4.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 . 成立轮船招商局 B . 修筑京张铁路 C . 创建福州船政局 D . 创办新式学堂
  • 5. (2022八上·濉溪月考) 近代中国历史上,美国曾先后向英、俄、德等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是(    )
    A . 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B . 保持中国领土完整 C . 要求西方国家之间互相开放 D . 维护英国在华经济利益
  • 6. 下图所示报刊宣传的思想主旨是(   )

     

    A . 自强求富 B . 维新变法 C . 还我青岛 D . 共产主义
  • 7.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 .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D .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8. 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 同盟会 B . 兴中会 C . 义和团 D . 拜上帝会
  • 9.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10. 武汉的中山大道、中山公园等名称;都含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名字。据统计全国以孙中山命名的地名、物名多达数千种。你怎样看这一现象(   )
    A . 人民喜爱孙中山 B . 因孙中山有特殊贡献,其名能带来名人效应 C . 盗用他人名字是不道德行为 D . 主要是纪念孙中山,缅怀其革命功绩
  • 11. 孙中山赞誉黄花岗起义是“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起义,它(   )
    A .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 . 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 C . 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军队 D . 促使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响应起义
  • 12.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化。下列词汇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的是(   )
    A .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B .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C .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参议院 D . 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13.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直到临终前还在嘱咐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 . 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 . 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 .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 14.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 . 《资政新篇》 B . “明定国是”诏书 C . 《共同纲领》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5.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刺杀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宋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日、美争夺中国的矛盾加深 B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 .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 . 共和与专制的矛盾
  • 16.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脱离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二次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 C . 护法运动 D . 护国运动
  • 17. 《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   )
    A .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 . 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C . 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 . 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 18. 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是(   )
    A . 《民报》和清华大学 B .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C . 《新青年》和清华大学 D . 《新民丛报》和南开大学
  • 19.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下列与该观念相符合的词汇应该是(   )
    A .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 民族、民权、民生 C . 民主、科学、新青年 D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20.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民主与科学的舶来文化,洗礼着苦难中的中华民族。”这段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是(   )
    A . 思想大解放运动 B .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 . 反对北洋军阀的文化运动 D .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 21. 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撰写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的人是(   )
    A . 李大钊 B . 陈独秀 C . 胡适 D . 鲁迅
  • 22.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1914年 B . 1917年 C . 1918年 D . 1919年
  • 23.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直认为新文化运动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处于浮游漂离状态而苦恼万分,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这里的“立足点”是(   )
    A . 民主共和 B . 尊孔复古 C . 爱国主义 D . 三民主义
  • 24. 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指(   )
    A .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 .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 25. 毛泽东认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材料强调了五四运动(   )
    A . 在民主革命中的全面作用 B . 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C . 在发动群众方面的作用 D . 在培养干部方面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因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三: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材料四: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战舰 吨位 火炮 鱼雷发射管 平均航速
    日军 12艘 40840吨 268门 36具 16.4节
    清军 12艘 34466吨 195门 27具 15.1节

    材料五: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

    1. (1) 材料一中恩格斯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在这里他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举出这一战争中涌现出的两位清军爱国将领。
    2. (2) 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列举19世纪40年代一典型史实说明美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树上的伙伴”和“果园的主人”分别指谁?在此次“纠纷”中“获利”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4. (4) 阅读材料四《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图1和图2分别是哪个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与图1对比,图2中列强侵华有何变化?
    5. (5) 材料五中的“国耻”是指哪一场战争?“中国的心脏插着八个国家的旗帜”与签订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从这一条约的哪项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又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 (6) 上述材料给你带来哪些思考?
  • 27. 观察下面表格,撰写历史短文。

    人物

    特点

    林则徐

    销毁鸦片

    洪秀全

    农民战争

    李鸿章

    自强求富

    康有为

    变法图强

    孙中山

    推翻帝制

    要求:依据表格信息确定一个主题。

    1)用表格中5例史实进行主题论述,并谈谈带给你的感悟。

    2)史实准确,表述成文,24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