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联合...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8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中华先民(    )
    A . 原始的天人感应观 B . 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 C . 对自然的最初认知 D . 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
  • 2. 乐官伶州鸠向周景王解释音律时,将武王伐纣时“月在天驷”的天象一“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解释为:周人祖先居后稷之官,善抚农事、不废田亩,使民有食、安居乐业,便是周德的由来。这一解释可以说明,在周代(    )
    A . 君主的仁德受天命主宰 B . 治国理念人文色彩增强 C . 礼乐制度是国家之根本 D . 平民百姓实现安居乐业
  • 3. 据下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 . 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 . 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 . 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 . 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 . 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 C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 . 士族重视扩大家族社会影响力
  • 5. 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汆”的行规,远距离运粮成本高企。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反映出(    )
    A . 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B . 抑商政策废弛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 C . 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D . 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 6. 雍正时形成规制:凡是臣子奏报一般事务用疏,由通政司递交,皇帝的回复则由内阁拟旨;奏报重要事务用折,由奏事处递交,军机大臣当面聆听皇帝指示,拟文成旨,由军机处密封直接下发。据此可知当时(    )
    A . 内阁的决策权被剥夺 B . 文书行政制度发生变革 C . 军机处成为行政中枢 D . 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 7. 清代“外洋”一词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纳入行政管辖的海洋区域,另一个是指外国。下表是清代官方史书《清实录》中“外洋”一词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 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B . 逐渐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 . 外交政策趋于稳定 D . 彻底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 8. 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 . 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B . 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 . 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 9.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写道:“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共和观念的传播 B . 在农村遭到百姓的抵制 C . 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 D . 未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
  • 10. 1920年代,台湾海峡两岸的革命知识分子将大陆炽热的国民革命与台湾新兴的反日民族运动结合起来,“台湾革命”被纳入“国民革命"之中,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
    A .   民族主义内涵有所发展 B . 国共两党合作抗击侵略 C .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转移 D . 民主革命中心任务变化
  • 11. 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明,目前不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旨在(    )
    A .   奠定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 B . 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C . 为工作重心转移积累经验 D .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2. 下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在各地留下的足迹。其体现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

    A . 革命性质的变化 B . 革命精神的传承 C . 革命力量的持续壮大 D . 革命道路的顺利选择
  • 1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等活动。其共同目的是为了(    )
    A . 推翻国民政府 B . 驱逐西方列强 C . 巩固人民政权 D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14. 下表所示为“一五”计划制定期间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工业化的两则观点。这两则观点所关注的焦点是(    )

    A . 苏联援助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B . 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的条件 C . 改善劳动者生活品质的途径 D . 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 15. 下图是漫画家方唐在1993年创作的漫画《老生常谈》。该作品意在说明(    )

    A . 改革开放仍存在阻力 B . 乡镇企业激发活力 C . 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 D . 市场经济深得人心
  • 16. 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 . 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圈 B . 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 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D . 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至明代中国南北户数增减的演变情况

    时代 北方户数 南方户数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965万 111万 10.3
    唐(天宝元年,742年) 493万 257万 34.3
    宋(元丰三年,1080年) 459万 830万 64.4
    明(隆庆六年,1572年) 344万 650万 65.4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材料二: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明代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以下是国统区对长征的部分报道。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1. (1) 根据材料,指出国统区对于红军长征报道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誉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敬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中几位烈妇的事迹。

    时间 姓氏 事迹
    姚氏 吴孟传妻。孟传早卒,无子。姚甫二十,泣经于榻,姑解之。叹曰:“吾犹见夫子之归土。”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启孟传墓合葬焉。知县胡方义表其门曰“贞烈”
    王氏 儒生方西抚妻。及笄于归,事舅姑以孝称。越数年,西抚卒,无子。王号泣自经,为姑阻。遂整衣入室,键户七日,不食死
    杨氏 郡庠生雷泽之生母也。乙酉城溃,氏携妇吴氏出逃于市。遇贼,强杨氏去。氏骂贼不绝口,赴烈焰中。媳见姑死,投焰救姑,亦蹈火死
    吕氏 贡生方都韩妻。事舅姑极孝。城溃之前一日,吕愿以死自誓。及韩救父,为贼所执,吕复挺身往救,因同遇害

    ——摘编自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列女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