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联盟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11-13 浏览次数:7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第一阶段宣传动员(4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完成海报填空。

    “安全记心中,精彩过暑假”活动海报

    安全记心中,精彩过暑假

    夏日悠长,馥郁芬芳;多彩暑期,收获满满。

    读——读万卷书,既有不求shèn解,追求心境平和之乐;又有斟字酌句,推敲文章妙意之趣。行——行万里路,既要留意疫情预jǐng保护自身安全;又要保持热爱,享受天高海kuò写——写世间事,既能留下与心有灵xī的好友共赴山海之乐;又能叙说徜徉书海,一场古今中外对话之约……

二、第二阶段活动实施(63分)
  • 2. 分组开展主题汇报,请你参与,完成活动任务。

    第一组:暑期•安全篇

    小组拟在汇报时借助古诗文强调防疫安全的重要性,请你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疫情已经持续了近3年,在与疫情的抗争中,人们不断探索,寻找解决方法,摸索出了一套防疫经验,正如陆游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虽然疫情时有反复,但守护一直都在:年轻的“大白”们毅然奔赴抗疫一线,那是“,关山度若飞”(《木兰诗》)的义无反顾;退休的老人们走上街头勇当志愿者,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暑期里,核酸采样点设置的越来越多,医生、护士、志愿者们不顾酷热当头,坚守在各个监测站,因有了他们,在大家眼中这些简易的监测站便不显得简陋了,正如刘禹锡所说“”(《陋室铭》)。作为中学们的我们,要时刻注意做好防疫,如需配合居家隔离,亦无需焦躁,我们可在诗文中寻到心灵的慰藉,在李白笔下“”(《山中问答》)花落溪水,随之远流的美景中静下心来。

    孔子说:“仁远乎哉?”仁,就在这些点滴的所为之中啊!

  • 3. 小组同学将防溺水资料整理成一个资料夹,拟在汇报时候给全班阅读,并设置了防溺水知识挑战,请你参与交流并答疑。

    资料夹

    【资料一】

    2022年7月25日世界预防溺水日到来之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发布《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青少年溺水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截至2022年上半年,多起新闻报道不减反增,青少年群体溺水事故频发。加强防溺水安全意识、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迫在眉睫。

    《报告》指出,河道为近5年溺水高发地,且溺亡率高达91.6%,12﹣16岁的青少年占据近四成。具备自主判断力的青少年为何频频出现溺水?青少年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多具有自我表现力,对未知领域也存在探索欲望;然而技能与经验的相对匮乏,使其难以准确预估水域状况,以及部分青少年对自身游泳能力盲目自信,使得未知水域发生危险的概率较高。另一方面,与家人亲友作伴以及处于相对安全的室内环境中,容易降低自身对危险意识的警惕心,未能树立完善的安全意识体系,这些由自身心理所造成的隐患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意外。

    一人发生溺水、多人去救导致的群体溺亡的现象近年屡次发生,“学生救学生”的高危行为会让更多人陷入险境,造成“一人落水多人罹难”的恶性事故。

    (选自《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有删减)

    【资料二】

    (选自《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资料三】

    谨防溺水 安全一“夏”!温州应急抖音直播“防溺水”

    针对夏季溺水事件频发,8月7日上午10点,温州市应急管理局在乐清市东漈开展“夏季防溺水主题”抖音直播活动,提高全民防溺水意识。

    直播活动现场,邀请了专业防溺水讲解专家对近期溺水案例以及防溺水常识、急救知识等进行简单的传授和讲解。同时,活动也邀请了4位志愿者现场模拟落水情况,对网络上流传比较广泛的两种自救方法:水母漂和后仰保持呼吸进行测试。

    本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到5.6万,现场也是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

    (选自温视有话直说栏目,有删减)

    1. (1) 对照资料夹的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为40%。 B . 河道为近5年溺水高发地,且溺亡率高达91.6%,小学生、初高中学生占据近四成。 C . 对未知领域存在探索欲望,对自身游泳能力盲目自信,对危险意识的警惕心低等是造成青少年频频出现溺水现象的主要原因。 D . 一人发生溺水、多人去救导致的群体溺亡现象近年屡次发生,从青少年群体溺水占比统计图中可以得知随着群体救助人数增加,溺亡占比逐渐下降。
    2. (2) 你从材料二的图1:“青少年溺水”媒体热度调查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 (3) 阅读下面对话,结合资料夹的三则资料,如果你是小语,你会怎么劝说呢?

      小文:班级群里又通知我们看“防溺水抖音直播”了!我们都是会游泳的人,怕什么?我之前和同学去玩水都是好好的。

      小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认为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小语说:我认为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 4. 结合你的阅读积累,根据以下名著片段,填入正确选项。

    以还乡经历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篇故乡的山水长卷。

    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申请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互帮互助,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A.《白洋淀纪事》

    B.《湘行散记》

    C.《创业史》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

    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唰啦啦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唰啦啦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田园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为庸常,随着风雨化做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做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⑨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⑩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批注1】_____

    【批注2】二十多年来,发生变化的不仅是读书的趣味,也包括“我”读书的感受。

    【批注3】画波浪线的句子读起来很有味道!

    【批注4】作者读书时获得了多种体验,其中哪点引起了你的共鸣?

    【批注5】结尾写得极妙!

    1. (1) 解决【批注2】“我”读书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补全下列思维导图。

    2. (2) 挑战【批注1】请你自选角度,对第②段划横线句做赏析。
    3. (3) 回应【批注3】根据理解,为下面语句做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提示:从重音、停连、语速、语调等角度中任选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4. (4) 阐释【批注5】结尾写得极妙,妙在何处呢?联系全文,试着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5. (5) 联结【批注4】作者在文中谈了自己的读书体验和认识,其中哪一点引起你的共鸣?请联系全文,结合你阅读名著的体验,选择一本阐述你的理解。

      备选名著:《西游记》《骆驼祥子》《红岩》《人类群星闪耀时》

  • 6. 小组同学对传统手工艺很感兴趣,下面是他们查找的一些资料,请你参与整理。

    【甲】

    咏绣障

    [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乙】

    造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

    其书三卷。近岁土木之工,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绣障:刺绣屏风。②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③《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④极:屋顶。实指屋顶与横梁之间的垂直高度。⑤榱(cuī)等:同“衰等”等级,比例。⑥楹:支撑横梁的木柱。承拱:即斗拱,梁和柱之间的承重结构。⑦榱角:屋椽。⑧御辇:此指皇帝专坐的轿。

    1. (1) 阅读古诗《咏绣障》,完成赏析。

      小瑞:刺绣是民族传统工艺,在胡令能的诗中,我们能想象到古代绣工们刺绣的生动情景。

      我:的确如此。第二句中,一个“①”字,一个“②”字,将各绣工们争能夺巧,用二指夹笔而描的轻灵之姿,描绘得活灵活现,神态欲飞。

      小安:最妙的还是三四两句!诗人想象了刺绣完成后的样子,虽未正面描绘,但工巧自见。

      我:是的,赏析“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这两句诗,可以从诗句描绘的场景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展开。我来赏析:③

    2. (2) 小组同学对【乙】文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理解,请你运用下列方法帮他解答。

      方法

      具体内容

      加点字含义

      查阅字典

      “凡”在字典里的义项有:A凡是,表示概括。B总共,一共。C大概,大要。D平凡,平常。( 填序号)

      屋有三分

      课内迁移

      已后典籍皆板本(《活板》)

      ②自梁以上上分

      香远清(《爱莲说》)

      为严善

      联系成语

      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楹一丈一尺

    3. (3) 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如 梁 长 八 尺 配 极 三 尺 五 寸 则 厅 堂 法 也 此 谓 之 上 分。

    4. (4) 下图是小组同学从网上找的宋代木作图样,请你参考【乙】文的介绍,根据房屋结构写出对应建造方法。

    5. (5) 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和七下课文《活板》,你对传统手工艺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资料卡和文本内容,联系自身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卡】

      2006年,苏州刺绣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第三阶段写作汇报(30分)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写作。

    成长过程中,我们常会有“我要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想法,但在行动时,却常受到外界的干扰。对此,你有什么话说?请选择一项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

    内容

    文本类型

    任务一

    叙述自己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记叙类

    任务二

    发表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

    议论类

    任务三

    表达自己的心声

    书信

    任务四

    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

    ⑴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⑵不少于6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