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

更新时间:2022-11-14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化学是一门造福人类的科学,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 研制新型火箭燃料 B . 研究火箭飞行轨道 C . 研制新型抗癌药物 D . 研制新型超导材料
  • 2.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糯米酿酒 B . 汽油挥发 C . 雕刻树根 D . 粉碎矿石
  • 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 . 稀有气体 B . 二氧化碳 C . 氧气 D . 氮气
  • 4. 如图所示仪器的名称是(   )

    A . 烧杯 B . 烧瓶 C . 锥形瓶 D . 椎形瓶
  • 5.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是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项目的是(   )
    A . 一氧化碳 B . 二氧化硫 C . 二氧化碳 D . PM2.5
  • 6.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熄灭酒精灯 B . 闻气味 C . 取用固体药品 D . 加热液体
  • 7.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 . 红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C .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 8. 下列有关空气和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B . 空气中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C . 通常条件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D . 霓虹灯中填充稀有气体、主要是利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 9.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氧气变成液氧时有颜色变化。所以氧气变成液氧属于化学变化 B . 鱼能在水生活。所以氧气易溶于水 C . 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氧气可用作火箭燃料 D . 硫在氧气中燃烧较在空气中燃烧剧烈,所以氧气浓度越大,物质燃烧越剧烈
  • 10. 取两份质量为ag的氯酸钾,向其中一份氯酸钾中加入bg二氧化锰并混合均匀,然后将这两份氯酸钾分别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中起催化作用 B . 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C . 没混入二氧化锰的这份,氯酸钾不分解 D . 两份氯酸钾完全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
二、选择填充题
  • 11. 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B.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C.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

    D.

  • 12.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葡萄糖注射液          C.部分结冰的水         D.

  • 13. 下列实验方案可达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氧气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炭粉

    B

    鉴别白酒和白醋

    闻气味

    C

    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种气体中

    D

    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三、填空题
  • 14. 《江西省环境质量月报》显示:2022年6月,全省11个设区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2.4个百分点。请回答与空气相关的问题:
    1. (1) 炎热的夏天,将冰棒从冰箱中取出时,冰棒周围有许多“白气”,“白气”的主要成分是
    2. (2) 将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出现一层白膜,产生白膜与空气中有关。
    3. (3) 为延长保鲜期,赣南板鸭常采用真空包装,食品采用真空包装的目的之一是隔绝(用空气成分的名称填空),防止食品变质。
    4. (4) 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或措施有利于保护空气质量的是____(用序号填空,双选)。
      A . 积极植树造林 B . 燃放烟花爆竹 C . 露天焚烧秸 D . 工地喷水降尘
  • 15. 正确使用仪器是顺利完成实验的保证。请根据下图所示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 (1) 写出相关仪器的名称:A,F,I
    2. (2) 将硫从试剂瓶取出,需用到仪器的代号为
    3. (3) 说明仪器E的用途:
    4. (4) 量取42mL水,除上述仪器外,还需用到的仪器是,读数时,三位同学的读数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读数偏大的是

  • 16. 赣州某男子因将“笑气”(一氧化二氮)非法销售给他人吸食获刑。笑气是一种无色有甜味气体,具有助燃性,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在室温下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物的两种物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笑气有轻微麻醉作用,并能致人发笑。
    1. (1) 笑气的物理性质有(写出两条即可)。
    2. (2) 一氧化二氮可用作火箭的氧化剂,所利用的性质主要是
    3. (3) 一氧化二氮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4. (4) 一氧化二氮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的包装上都会印上相应的图标。浓硫酸的包装箱上印有如图所示图标,据此可知浓硫酸具的性质是

  • 17. 呼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图是利用人体呼出气体进行的两个实验。

    1. (1) 图1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试剂瓶瓶塞倒放的目的是,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 (2) 已知白磷和红磷一样,可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磷在40℃时即可燃烧。图2实验中白磷不能用炭粉代替,原因是,使用的集气瓶容积为250mL,结束后将瓶中水倒入量筒中,在量筒中量取的水体积是35mL,人呼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18. 化学社团同学利用如下装置制取氧气,请你积极参与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1. (1) 用A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试剂X的名称为,实验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的最佳时机是
    2. (2) 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装置中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

      课堂上,老师说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为此化学社团同学进行实验探究。

    3. (3) 【设计与实验】

      用相同的试剂制取并收集氧气(两种收集方法各三瓶),并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如下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8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实验分析】

      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观察到为氧气集满的标准;

      ②以上两种方法中,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③不考虑操作因素,排水法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不能达到100%主要原因

      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D.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 19. 合成氨是化学工业最伟大的发明,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合成氨的流程可表示如下,请结合所学知识可答有关问题:

    1. (1) 液态空气升温可得到氧气和氮气,主要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不同。
    2. (2) 氮气和氢气混合后压缩,该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的依据是
    3. (3) 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反应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该反应属于反应。
    4. (4) 流程中氮气和氢气循环利用的目的是
  • 20.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著有《蜡烛的化学史》,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再次探究。
    1. (1) 【资料】无水硫酸铜粉末为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实验】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支蜡烛,用指甲刻画蜡烛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

      蜡块浮于水面,形状无明显变化

      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2. (2) 在点燃蜡烛时,小敏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于是小组同学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食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猜想】食盐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实验探究】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1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0

      0.1

      0.5

      0.7

      0.9

      1.0

      燃烧时间(分钟)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

      【实验结论】

    3. (3) 【实验反思】实验中需控制所用6支蜡烛相同,其目的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